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琅琅的读书声已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已越来越多地深入人心。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困惑,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可读的味儿为什么不那么浓了,学习的效果反而低下了?现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得,对当前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反思。
反思之一:“默读静思”是否应遭冷落?
现在的语文课,大多是学生“读”领风骚,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也难怪,现在又有多少教师有胆量在公开课上安排大段时间让学生默读静思呢?须知,这样一来,会被不少听课者评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故而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不经意间冷落了与朗读同样重要的“默读静思”。结果,课堂上“书声琅琅”,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荡荡。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固然重要,但默读也不可或缺。首先,默读的速度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所以,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较大。默读,有利于他们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其次,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浸染于语境,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多维而深入地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反思之二:教师范读是否应被“弱化”?
范读自古以来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语文大师刘国正先生说,他的先生“喜欢吟吟,吟到得意处,音节锵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由此可见,范读的作用不容小觑!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很少范读。于是乎,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与示范弱化了,结果,朗读教学耗时费力,效果低下。
字正腔圆,富有激情的范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而且能给学生以激情的感染,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前几月,听片区学校名师执教《长城》一课,开课伊始,老师对课文第一段连作了几次不同技巧处理的示范朗读,标准的普通话,饱满的热情,宏伟的气势,一下子打动、震撼了所有的师生。学生随即有效地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进入了忘我投入的学习状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朗读指导切不可弱化教师的范读,适时、正确、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永远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反思之三:读和悟是否能“脱节”?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可见,朗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们常常说“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朗读与感悟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是感悟是基石,感悟是朗读的升华。再看下我校举行的《狼和小羊》竞教课的案例:朗读段落: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一位老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模仿狼凶恶的语气,几个学生戴上狼的头饰,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提高嗓门,有的怒目圆睁……老师还一个劲的夸:“学得真像啊!”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转移到模仿狼的腔调上,而置课文理解于不顾!这样浮在文本表面的朗读,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只是鹦鹉学舌、矫揉造作,显得苍白无力。
而另一位老师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读得不理想,再教师范读,强调了句中的“我”和“弄脏”,然后再反问“这水是狼的吗?水会脏吗?”学生纷纷说不是,不会,并指责狼的霸道、蛮横无理。在一声声指责中,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这样的朗读指导,融听、读、悟为一体,先从整体读入手,然后抓住文本思想内涵的关键之处,进行品词析句式的理解与感悟,当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朗读情境。这样读,不仅使学生“悟”得深,读得棒,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有声语言的无穷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便是语文朗读教学所应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在朗读指导上力求扎实而灵动,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愈发灵性跳动。
(三台县潼川二小 范登秀)
新闻推荐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