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的情感启迪

绵阳日报 2016-10-18 00:00 大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情感启迪已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什么是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书育人”。针对语文教学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书”就是提高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技巧,培养文学素养。“育人”就是在“教书”的过程中,通过情感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他们的人格。这里笔者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启迪。

一,情感启迪的必要性: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与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同其它课程教育一样,存在着严重的教与育的脱节。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二点:一方面传统所承袭的人们价值观的偏颇。“学而优则仕”把社会分出个九流三教来,贵贱分明。另一方面现阶段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对人材的选拔急功近利,加剧了教育的功利性。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已成为了教育的深层隐患。社会也必将为这种教育的功利性埋单,付出不菲的代价。

笔者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为了搭建自己和学生间的心灵之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我有一个习惯:要求我的学生每个星期写一篇周记给我。不问篇幅长短,语言是否华丽,技巧是否运用得当,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一周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情感障碍,或者是欢娱开心的感受,写出来告诉我,要求只有一个:有感而发,有感必发!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同学们对之很踊跃。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周记中,暴露了学生们的情感缺失十分严重!记得有一个学生在他的周记中对我这样流露他的心迹:在过去的那一个周末,他乡下的奶奶去世了,爸爸妈妈要求他一起回乡下料理后事。起初是不想去,然后是在父母逼迫下的不情愿去,去后的表现不耐烦,回家后的抱怨与情感上表现的无所谓让我感到震惊!对血脉相承的亲情竟然如此的漠视!是什么让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孩子如此冷漠!……这里笔者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启迪。

二,书本教育与情感启迪的辩证关系: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学生的优秀习作,还是那些传颂千载,感染无数代人的大家名篇,他们的闪光点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我想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1、文章饱满的结构,运用自如的写作手法和厚积薄发、意赅精炼的凿词造句。2、那就是作者在写作时,一定有一股极其强烈的情感!和这种感情驱使下的写作欲望。范仲淹如果不是胸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他的《岳阳楼记》也不可能传颂千古而不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后主李煜给人的震撼绝对不是他词上的文采表现,而是那股河山破碎,流离失所后让人扼腕揪心,让人无可奈何而嗟叹的伤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挖掘作者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深深地浸染在作者写作时的那种情感氛围当中,进而和作者写作思想产生共鸣!我想此刻的学生也一定产生浓厚兴趣去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渲泻出来和让人感染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启迪的方法:

1,教师的自身情感影响。教师上课前应准备充分,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来源,让自己先获得其间的情感体验。就象一个大腕级的演员,即使演技再好,如果你不去仔细揣摩剧本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你是无法成功塑造剧本中的角色形象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抓好课堂中的导、读、讲教学环节。“导”就是导入新课。精彩的导语,就象话剧中的布景,让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课堂的氛围。导语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要讲求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读”表现为课文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情感的朗读有利制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快;或抑扬顿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自身的情感,颔悟课文中的情感真谛。“讲”就是对课文声情并茂的讲授。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通晓课文的脉络和写作手法的特点,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学词汇和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个“讲”的环节,剖析作者的心理活动、写作意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四,加强情感启迪,健全学生的人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官体验生活而不断积累的。对青少年的学生而言,在这个时期,是人一生当中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另一方面,他们的甑别事物的能力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在给学生“授业”的同时,时刻勿忘给他们“解惑”让他们“德”与“智”和谐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的栋梁,真正担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台县西平镇建林中心小学校 付晓燕)

新闻推荐

三台举办就业扶贫暨秋季用工招聘会

招聘会现场本报讯(杨万东记者谢艳文/图)为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力度,确保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日前,三台县在绵阳市脱贫攻坚示范区——景福镇举行“就业扶贫暨秋季...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