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感悟

绵阳日报 2016-10-18 00:00 大字

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政治教师在备课方式、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一名政治教师,我也和广大政治教师经历了新旧教材更替的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跨越的困惑,教学理念改变的痛苦,从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的茫然。然而在阵痛之后我也逐步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在和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探索讨论中,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下面我浅谈以下自己在使用新教材中的一些困惑和感悟。

首先,在实际的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问题

实践性是新课程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活动和实践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因为搞活动和实践比较费时费神,课堂节奏也不易控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实践和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干脆被有些老师一刀砍掉,重新走上传统教学的老路。不少老师为之头痛,我也曾为之苦恼。幸运的是在我观摩了一节赛课后,茅塞顿开。

赛课的课题是“行使监督权”。照一般的教学设想,就是举例说明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让学生说一说行使监督权的途径而已,但照这样讲很难出彩。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完全抛开了常规思路,另辟蹊径,教学设计之大胆,令人耳目一新。她采取了网络教学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进入成都政府网站的“投诉建议”栏目,展示了一位市民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的场景。接着她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认为这位市民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回复和解决吗?这个问题立即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顿时热议起来,不少学生表达出怀疑的态度。这位女老师不慌不忙,又打开了有关部门的回复:“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知悉,正派人去了解解决”。同时这位女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市民反映问题的时间和有关部门回复的时间。学生一看,立即惊讶不已,回复时间很快的哦,学生开始有点信心了,但又担心这会不会是有些部门的客套话、敷衍话,也许就此没有下文了。仿佛揣摸透了同学们的心理,女老师又打开了有关部门第二次的回复:“您反映的问题已得到解决,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一块石头顿时落了地,同学们完全信服了。整个过程老师完全没讲什么大道理,去大谈行使监督权怎么怎么重要。但事实本身已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这位老师设计的巧妙和高明。这位老师的匠心独到并没有到此而止,她乘势追击,让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然后在网上写出来,看有关部门怎么答复反馈。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动脑动手,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的天下,气氛热烈,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

这节课的课堂结构看似简单,构思设计却高人一筹。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才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才真正体现出来。另外这节课虽然老师并没有讲多少知识,但同学们通过探究、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所获得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教学的要求。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信心,培养了行使监督权的意识和能力。

听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我被这个年轻人折服了,感悟颇多。第一,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充分认识到“探索”对学生心灵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在教学中,这种需要却被一些老师忽略了。老师还是习惯“灌输”知识,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遭到了压抑、扼杀。而这位女教师教学理念新,满足了学生探索的需要,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第二,实践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要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的,让学生喜欢的实践形式。如采用讨论、辩论、采访、社会调查、办手抄报、热点评析、专题剪报、小品漫画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而这位女老师更是棋高一着,教学手段新颖。她抓住学生喜欢网络这一心理,把握住网络逐渐成为老百姓反映呼声、提出建议的新渠道的特点,大胆地把课堂搬到网络教室。学生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有了一个实现动手动脑的平台,使得行使监督权操作的难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只要老师迎难而上,肯动脑筋,巧妙设计,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有办法的。

其次,情感教育成为政治教学的薄弱环节

新课程具体目标可分解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关注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而且要以提升学生情感精神需求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感悟,使情感发生变化,认知得以调整,从而实现道德成长。而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被弱化了,得不得应有的重视。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中考或高考作为书面考试,对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必然是个盲区,如果要考也只能转化为知识才有可能。“考试领导教学”,于是有些教师完全陷入学科知识的讲授和训练的窠臼,走向传统教学的老路。第二,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成长经历和知识背景以及长久以来的思想观念,都使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学科知识和学科逻辑,而不愿意在情感目标的落实上多下功夫。结果使得政治课缺乏一种感染人,打动人心的力量,致使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等教育目的无法实现。

新课程重视情感与理性的内在结合,并特别重视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情感教育,想方设法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亲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中获得具体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讲“拒绝战争”这一课时,就首先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感受不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果老师空洞地讲战争的危害,可能很难激发起学生痛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感情。于是,我用视频导入新课,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HealTheWorld》。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一边是孩童们天真无邪地在嬉戏,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士兵们觉醒后一个个抛下手中的武器时,是孩子们欢快地追逐打闹;最后是各种肤色的儿童举着蜡烛,祈祷世界和平,并相拥在一起。生动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战争的关注与思考,但此时的情感体验还比较肤浅,对战争危害的认识还比较浅薄。

接着我略讲了战争残害生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影响经济发展的事例,因为我考虑到少年儿童才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如果浓墨重彩地渲染战争给少年儿童造成的身心上的摧残,肯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就讲述了伊拉克战争中一个13岁的孩子阿里,一家10多人在爆炸中丧生,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然而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并且全身烧伤60%,成为了伊拉克战争中儿童受害者最悲惨的象征。我还播放视频,是阿里泪眼模糊地望着记者和医生说话的场景:“你们能让我完好如初吗?医生,我想要回我的手臂!如果我没有一双手,我再也不想活了”。看到这样凄惨的画面,很多学生眼眶湿润了,开始对战争的危害有了真切的感悟。随后我让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了一位奔赴战场的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牵挂,对战争的恐惧,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祝福等。这封信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更是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一些学生的眼泪奔涌而出。通过这节课,学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感情初步得到了培养。

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勇与探索,大胆实践,我们一定会在泥泞中踏出一条新路来,迎来明媚的春天。 (三台县教师进修学校 魏从荣)

新闻推荐

浅谈如何激活农村偏远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有活力,才有动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如果一堂语文课平静的像一潭死水,就不能引起学...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