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亿!“水利大市”迈向“水利强市”——解读《绵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都水库泄流
近期,市政府审议通过了《绵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绵阳市将投入466.64亿元资金兴修水利 (其中“十三五”期间将完成投资148.05亿元),重点用于防洪减灾、民生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行业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加快绵阳市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转变,为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溉区”建设添砖加瓦。
□ 本报记者 李桥臻
目标
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跨越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区,嘉陵江一级支流涪江横贯全境。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属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同时,绵阳市又是工程水利大市。全市现已建成水利工程8.9万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816座,大型引水渠堰2条,中型引水渠堰20条,建成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25个。众多的水利工程对全市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用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绵阳仍然面临着诸多水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存在。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0%的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60%的降水集中在境内西北山区,用水矛盾有时还十分突出;二是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绵阳的水生态环境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
水利“瓶颈”如何破解?《规划》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思路,以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核心目标,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建设节水、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提升绵阳市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加快绵阳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转变。
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将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此外,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
重点
民生水利投入高居榜首
绵阳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总投资为466.64亿元。那么,这笔钱将用到哪些“刀刃”上?
市水务局局长敬永杰介绍,这466.64亿元投资方向包括:续建项目52.29亿元,拟建项目275.97亿元,储备项目138.38亿元。
水利续建项目有,水资源开发利用30.71亿元,民生水利工程12.08亿元,防洪减灾9.40亿元,河湖生态修复0.10亿元,共计投资52.29亿元。
拟建项目有,民生水利工程43.96亿元,防洪减灾23.62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17.91亿元,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8.30亿元,水资源节约保护1.58亿元,水利行业能力建设0.39亿元,共计95.76亿元。结转至2020年以后项目有,防洪减灾76.76亿元,民生水利工程59.24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43.28亿元,水资源节约保护0.12亿元,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0.80亿元,共计180.21亿元。
储备项目包括民生水利工程60.02亿元,水资源开发利用35.79亿元,防洪减灾23.30亿元,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13.89亿元,水资源节约保护5.39亿元,共计138.38亿元。
规划中,民生水利工程是一大重头,总投资高达175.3亿元,位居投资项目榜首!
一滴水养育一条生命,一条河泽被两岸黎庶。“十三五”规划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绵阳市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直观方面看,通过规划实施,未来五年,全市将新增和恢复2亿立方米蓄引提水能力,新增20万亩有效灌面,改善50万亩灌溉面积,新增节水灌面80万亩,这些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美丽新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大幅度提高区域灌溉及供水能力,满足区域内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需要,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措施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低,中部为河谷冲击平原,地势比较平缓,两边为高阶地形的丘状台地或丘陵,其地形落差为绵阳市发展水利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
综合考虑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规划》因地制宜,针对水利建设薄弱环节,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对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和江油市、安州区部分平坝丘陵区以解决工程性缺水、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抗旱为重点。对于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和安州区部分山区,则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高覆盖率的植被条件,以涵养水源和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为主。
在工程布局上,有5大特点:
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规划》完建武引二期灌区,开展武引一期灌区、人民渠六七期灌区、中型灌区的蓄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启动“引湔济安”、“引沉济芙”等河湖连通工程;
为了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加快开茂水库、沉水水库、草溪河水库等中型水库建设的同时,加快祠堂湾水库、新华水库的前期工作。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政策,新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加快“五小”(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工程建设。
为防汛保平安,推动唐家山水库、铁笼堡水库、建兴水库等防洪控制性枢纽的前期工作,建设涪江干流重点堤防,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新增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防洪安保体系。
为建设美丽绵阳、美化城区水环境,续建“三江六岸”水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小岛闸坝、石桥铺闸坝等。
与此形成配套的措施还有: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江河湖库系统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化水利改革,为绵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绵阳市“十二五”水利工作成效显著
●2011-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48.75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85亿立方米,占规划目标的109%;
● 全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8.70万亩,占规划目标的119.17%;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6万亩,完成农村人饮安全(民生工程)175.33万人,占规划目标的119%;
●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8.85平方公里,占规划目标的86.16%,新建堤防105.51公里,占规划目标的40%;
●加固堤防82公里,占规划目标的82%,整治病险水库253座,占规划目标的163%;
●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4.06万千瓦,占规划目标的85%。
新闻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为培养好的文风,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说:“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