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坝坝电影“照亮”乡村夜空36年
刘安详正在为村民放电影
“这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比亲兄弟还亲。”指着陪伴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放映机,刘安详脸上的笑容如他的名字一样,安详而满足。36年来,那台放映机和那幅已经开始泛白的银幕,陪伴他跋山涉水,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他仍旧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为村民送上一场场公益免费电影。
□ 刘玉明 本报记者 谢艳 文/图
1坝坝电影
“照亮”乡村夜空36年
选好放映位置、卸设备、搭银幕、确定电影机位、接电、调试音响,熟练而又认真地操作着每一个环节。日前,记者在观桥镇万福村见到了刘安详,夜幕降临,他在有条不紊地做着放映前的准备。
随着音乐声缓缓流出,村民们端着小板凳,说说笑笑从四面八方聚拢了。瞬间,安静的小乡村变得热闹起来,简单报幕后,刘安详打开放映机,清晰的图像出现在了银幕上……“为了让乡亲们来看电影,我要提前贴公告,还要在村里的喇叭上通知。”刘安详告诉记者,随着电视、网络在农村普及,许多影片都能看到,所以我尽量选择新近出来的片子,只有这样才留得住观众。”白色幕布在黑夜中人影流动、光影变幻,已经是晚上11点,场地上稀稀拉拉没有几个观众。电影落幕,人们带着欢笑离开,刘安详才开始收拾设备。作为电影放映员,他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场“观众”。
自1980年从事电影放映以来,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36年。
2群众笑了
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每次都是观众回家休息了,刘安详才最后一人收拾器材回家吃饭,但他从不觉得辛苦。“我喜欢电影,电影能为村民带来快乐,看到他们笑了,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说起放电影刘安详满意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电影市场特别火爆,乡上和村上隔三岔五就会放电影,电影成了人们当时最“潮”的娱乐方式,“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大家都会请人来放一场电影,观看的人也特别多。”刘安详说自己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追捧和尊敬。但尊敬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刘安详说,2008年数字电影还没有普及前,他都是肩挑背磨,带着沉重的放映机、胶片,有时还得请人抬上发电机,走村入户进行放映。
为了让村民们能按时看到电影,刘安详总是早早挑着设备出发,夜深才回家。有一次去乐加乡金鸡村放映电影时,遇到大雨,为了保护设备,刘安详把雨衣脱下来盖在放映机上,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一路走来,这样的事儿太多。家人朋友都劝他改行,但他却说,“苦点累点怕啥,只要群众喜欢,就值得。”为了丰富群众生活,每一场放映,他还会插播一些关于农业、环保、法律、保健方面的宣传短片。
3只要还有观众
放映就会继续
2005年,刘安详被文化部评为“农村优秀电影放映员”。2007年,他带领的乐加电影放映队又被文化部表彰为“农村优秀电影放映队”。
放电影这么多年,刘安详经历过不少“大场面”,“以前在农村,有时一场电影有上千人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乡镇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进了城,他的观众基本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
采访的当天晚上,刘安详带领的三个放映员分别在三个村放映电影,观看的总人数不超过200人,面对这样的场面,刘安详说,即使只剩下一个观众,我也得把影片放到剧终。”刘安详把这叫做“职业精神”,但有时面对空落落的场地,还是免不了有些失落感。
谈到未来,刘安祥深吸一口气说:“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下去,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放映就会继续。”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日,三台县北坝小学成功开展了秋教师备课展示活动。展示活动主要从个性化教学设计入手,采用现场展示与学校QQ群优秀图片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更是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