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水源建成 干旱山村有了丰收田
点位
6月26日,三台县乐安镇水井村,来自都江堰的水穿过长约110米的水井垭隧洞,流向远方的田野。全长6.5公里的都江堰团结灌区姚家垭支渠全面建成,三台县2014年—2016年中央财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全部竣工。
望着清水流过家门口,水井村七社65岁的村民龚自清笑着说:“以后咱们村用水没得问题了!”
虽地处都江堰灌区,但长久以来,水井村这个以水井命名的山村,主水源却是几口水量不大的老井,旱季随时可能干涸。
如今,抗旱应急水源打通了,这个历来靠井水抗旱的村结束了打井历史。
□本报记者 王成栋
缺水
好地亩产收入仅1200元
龚自清十五岁就学会了挖井。他没读过中学,居然能辨认出背斜、断崖等地质构造。“老祖宗们估计是缺水,就给村叫了这个名字。”龚自清说,记忆中没有干涸过的水井在邻村,相距约有两公里,在山脚下且出水不多。
水井村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用水的尴尬:地处武都引水工程灌区和都江堰灌区交界处的灌溉盲区,属于“两不管”。
正是因此,每个夏季,村民们都背着水桶浇田。因为缺水,这里的农作物大多是土豆、芝麻和玉米之类的耐旱作物,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收入也不过1500元,个别年份还遭遇过绝收。“平均下来一年一亩只能收个1200元。其实土还是多肥的,没水就莫得法种水稻、搞养殖。”龚自清说,他曾鼓励几个孙子好好学水利,就是为了给村子找水。
水井村距离最近的水源——都江堰团结灌区群乐分干渠只有6.5公里。修姚家垭支渠的构想早就有人提出,但是,中间要穿过水井垭,“要两三百万,哪个出得起哟。”
通水
500亩田产值翻番
2014年,三台县纳入中央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县,长期缺水的水井村被列入其中。
村主任蒋贵仙记得,去年6月,县水务局来勘测渠系走向的那天,村民们并不相信,“我在村里广播了三四次,县里头解决项目资金,这下全信了。”接着,更吃惊的一幕出现了:村民们忙着杀鸡买鱼,争相招待技术员们吃顿饭。更有农户,当天晚上就把捐款送到了蒋贵仙手里。
今年2月底,工程正式开工,村民们除投工投劳外,还有人主动出资帮水渠修建沉沙氹(用水淤积渠系淤泥,提高渠道使用寿命)。“咋不激动呐?一通水,村里头就有500多亩旱地能改成水田,把末级渠系一修,远期能超过1500亩。”蒋贵仙说,这一项,田里产值就有望翻番,“一亩水稻就是600公斤,冬季还能种油菜,算下来就接近2400多元一亩。”
村里人已经见识了尚在修建中的姚家垭支渠威力:今年大春,支渠已经向沿途输送水量38.76万立方米,1000余公顷水稻等大春作物提前结束插秧,“村里在垭口外有200多亩地,水一来,三四天就栽插完了。”蒋贵仙说,如今通水后,他将和“懂技术”的龚自清合计一下,在村里修建山平塘、蓄水池,“建个小小水库嘛!”
三台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两年,三台共投入财政资金1507万元,在全县6个乡镇修建了抗旱应急水源,初步消除了灌溉盲区和供水空白区。初步统计,这些应急水源包括3条渠系和5处抗旱备用水源井,并恢复新增有效灌面15公顷,解决了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些应急水源,能够在紧急时刻发挥‘雪中送炭\’的效果。”
新闻推荐
2008年6月26日,岳波在平武地震灾区采访图片由岳波提供一线巡逻中爱好写稿成为报社通讯员十余年通讯员生涯中刊发稿件数千篇本报记者夏修露“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内心还是非常喜悦和激...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