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沼气池带动循环农业“转”起来
何云正在使用沼气烧水。
□刘玉明 陈全特约通讯员 赵晓兰 文/图
“啪”的一声响,沼气灶上蓝色火苗蹿起,不一会儿,菜香弥漫。“以前做饭炒菜主要是烧柴,火不旺,烟尘大,一遇到阴雨天特别呛人。”6月22日,三台县景福镇方家垭村村民何云告诉笔者,早些年为了做饭,山上的树木大多被砍掉,太可惜了。
何云家使用的沼气是由该村集中供气站提供的,该集中供气站以年存栏生猪800头的养殖企业为依托,以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枢纽,初步形成了“猪—沼—肥—粮经作物”的循环模式。
用沼气环保又省钱
方家垭村现有居民530多户,炊事用能主要以柴炭和液化气为主,当地居民渴望用上清洁的沼气。2015年4月,在三台县农能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省级新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落户该村,总投资140余万元,完成供气管道安装2000余米,免费为农户安装沼气配套设施160余套。当年10月,该沼气项目主体及配套工程全部竣工投料试运行,经过近半年的运行,沼气生产和供应运行平稳,年产沼气5万立方米,该村160户村民全部用上了清洁能源。
“供气充足,做饭快,每立方米1.5元,比烧天然气便宜得多,还节省了三四千元的设备安装维护费。”说起村里的沼气,何云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烧柴既费人工,还占地方、脏地方,现在用沼气干净快捷不说,一个月才用60多元,节省了近一半的费用,实在是安逸!”
“沼气做饭烧水,省时又省电;沼液沼渣还田,增效又增产……”在三台县潼川镇橙园村九组,说起沼气带来的好处,村民们能顺口说出一溜串来。
循环种养变粪为宝
潼川镇橙园村集中供气站是 “省级新村集中供气点建设项目”之一,由落户该村的三台县好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建。该合作社的养殖基地有养殖圈舍8000余平方米,常年存栏能繁母猪300余头、后备母猪100头。夏日艳阳高照,然而走进养殖基地,却闻不到猪粪尿的难闻气味儿。“我们养殖基地与周边种植户合作,致力于循环农业发展,不但解决了污染源的问题,还美化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合作社理事长郭宗友说,养殖基地产生的猪粪尿经过沼气工程处理后,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免费提供给周边的企业和农户种植果树和蔬菜。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为当地1000亩核桃基地、180亩葡萄园和300多亩蔬菜基地提供沼液和沼渣,形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被绵阳市列为“循环农业试点企业”。
在郭宗友的带领下,笔者来到距离养殖基地不远的越晴生态农场,“我一共种了80多亩葡萄,全部使用了沼肥,一亩地能省260多元的肥料钱。采用沼液浇灌后,一亩地产量能增加10%-15%左右,而且葡萄品质好,甜度高,很生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说起沼渣、沼液的效果,葡萄园主人岳良明连声赞好。
据郭宗友介绍,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氮、磷、钾等有机物和微量元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不说,还能杀灭土壤中的害虫,减少作物病虫害,广受农户欢迎。郭宗友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的情况下,通过完善供气站设施,扩建沼液储蓄池,争取覆盖周边村组,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延伸阅读>>>
三台县农能办主任李仕正介绍,近年来三台县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厨配套同步进行,彻底消除了厕所、猪圈这些卫生死角,使广大农村“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园”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了提高。
同时,大力推行生态养殖、种植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家庭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为农户增加了经济收入。目前,三台县有17万多农户用上了沼气,改建卫生节能灶2万多户,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6.1万户,推广沼液浸种27万余亩,每户可年节支增收360元,全县可节支增收近6000万元。
新闻推荐
生态养殖循环发展□刘玉明特约通讯员赵晓兰夏日炎炎,水稻长势正旺,一群毛色花白的鸭子悠闲地穿梭其中,发出欢快的叫声……这是笔者日前在三台县石安镇德胜村见到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石安镇在水稻...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