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远离景区 痛点如何变亮点
逮羊、砌灶、做饭,是一些游客旅游的乐趣所在。
“零基础”农村+“非主流”游客,碰出新商机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岁末年初,一场别开生面的羊肉体验活动在绵阳市三台县秋林镇官井沟村上演。来自成都的一群自驾游爱好者,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自己上山逮羊,下地扯菜,搭帐篷,砌灶台,大锅煮羊,还唱起了露天卡拉OK。
“有资源、没办法,是当前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省生态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庞雁冰近日告诉记者,然而,“零基础”的痛点也可能成为亮点,当地可以抓住这一亮点打造“体验式”乡村旅游,探索一条推动贫困农户就地脱贫的新路子。
卖完即止原生态食材限量供应
“2015年放了17只羊,就在背后山坡敞放,吃地头的青草,没喂一颗饲料。”老乡陈大爷介绍,像官井沟村这样的纯农业地区,每家就地在山坡上放几只羊子作为副业补贴家用,但单家独户散养没有形成规模,除了自家吃,余下的在当地集市上能卖多少算多少,由于家家户户都有,也不好卖。
“我们这里就是农村,不像那些旅游地区,平时也没得多少外人来。今天一次就宰了7只,都说好吃得很,很多人买了带走,还喊我留一些,他们要带人来吃。”陈大爷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大声地说。
“味道安逸得很!”自驾游游客老钟一边大口啃着烤全羊一边说,“葱子、蒜苗都是我们就地取材现扯的,直接从地里头到肚子头。这样的原生态食材,平时想吃都吃不到,自驾游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些真正的美味,巴适惨了!”
“看了我的朋友圈,吃货们都在喊带回去,车子都装不下了。”老钟帮朋友拼了一只羊打算带走,“算下来比市场上稍贵一点,但这是原生态的,卖完就没了。而且又吃又耍的,都觉得值!”
散客对散户建立另类“产销对接”
农户家庭散养的农产品,没有上市流通。而恰恰这些小规模生产、“卖完即止”的原生态食材,正是城里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如何激活广大农村“闲置”资源,让蓝天、碧水、新鲜空气、原生态食材等,转化成为当地村民就地致富的资本?
对此,省生态旅游协会以零散游客对接零散农户,让游客通过朋友圈的口碑传播,来发现、共享农村优质资源,建立另类产销对接。零散游客主要针对喜欢自己动手,强调“深度体验”胜过“景区一日游”的自驾自助游客。
“对这些游客来说,在以往完全没有旅游基础的地方,进行个性化旅游,做以前没做过的挑战,或者重温小时候的野炊乐趣,比功能完善的景区更有吸引力。”庞雁冰介绍,目前包括成都在内的各个市州,自驾游俱乐部越来越多,或将成为激活上述农村“闲置”资源的潜在客户群。
庞雁冰表示,未来“同吃同住同劳动,乡村趣体验”活动还将逐步在全省上千个村镇展开。无需建景区,不必搞旅游节,没有游客接待中心,更像是城市游客与农户一对一的资源互换,更注重情感关系链接。省生态旅游协会将搭建信息平台,并组织线下活动,使得双方对接更顺畅便利,打造另类“散而优”的农旅新模式。
编后
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人关注的今天,好山好水好空气、有田有地有山坡,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相较于城市的一大优势。农户如何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和城市人群的消费需求对接?在满足小众需求的同时,为自己创造最大收益?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除了参加省生态旅游协会牵头开展的体验旅游活动,农民朋友们还可以拿出手机,通过互联网主动链接相关群组,实现资源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对接。
新闻推荐
□胡兴友特约通讯员赵晓兰2000年,三台县古井镇在枣林村发展枇杷产业,全村150多户农户种枇杷,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经过10多年的发展,枇杷已进入盛产期,全村枇杷年收入超过200万元。今年年初遇到霜冻...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