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台 农业大县的蝶变

绵阳日报 2013-05-12 03:24 大字

【核心提示】

“5·12”地震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三台抢抓机遇,立足县情,把灾后重建与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和城镇化推进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全县实现GDP188.87亿元、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73亿元、同比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3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89元,同比增长14.1%。“震痛”之后,通过五年艰辛建设,素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称的三台,如蛹化蝶,正昂然振翅。“我们无论是抓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三农工作,终极目标都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三台县委书记谢晓东说,“三台148万人中,有120万人生活在农村。只有他们的收入增长了、生活幸福了、达到小康标准了,才能算是全面建成了三台的小康社会。”

产业重铸 迈向工业经济强县

2010年,三台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产业。消息既出,全县上下为之振奋,为之雀跃欢呼。产业结构比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三台这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坚实迈进的重要标志。

拥有148万人口,连续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并陆续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等“国字号”殊荣的三台的确是农业大县,2012年,粮食总产仍达83.65万吨。

然而,稳定发展农业与大力发展工业并不矛盾。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昭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多年来,发展工业一直是三台人一个若隐若现的梦。而灾后重建为三台人实现工业梦提供了有利契机。审视县情,抓住重建机遇,三台果断提出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发展路径。

由此,三台掀开了产业结构重铸新篇章。

农业大县发展工业根基还在农业。三台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围绕农业抓工业,很快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紧紧依托优势特色农业的优势工业产业。

依托优势,乘势而上,三台工业发展如离弦之箭。

整合灾后重建各类资金,三台加快“一园多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四川三台工业园为架构,两江工业集中区和芦溪工业集中区为内涵的特色园区发展格局。

按照产业和要素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要求,三台县加大优势资源整合力度,实行项目资金、生产要素及工作力量向园区集中,全面推动园区创新建设发展。

青东坝工业集中区是三台重点打造的产业承接平台之一,其产业定位是纺织服装。为打造好这一承接平台,三台加大了优势资源整合力度,实行项目、生产要素、人才资源、高新成果以及工作力量向园区集中,投入6000多万元,打通了园区连接城区的重要通道,并先后配套建设了园区区间道路、安置房、青东坝防洪堤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成立于1992年的省级工业园区——三台工业园地处县城区且规划面积仅有4.83平方公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业的纵深推进。2012年,三台启动调区、扩区工作,按照“一园多区”发展模式,设立了两江工业集中区和芦溪工业集中区,园区规划面积扩至44平方公里。县财政每年预算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园区建设发展以及支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

园区发展成为三台工业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加速器。对产业的持续投入,换来三台产业的持续走强,三台业已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并进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2012年,四大产业合计实现产值104.4亿元、同比增长22.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1%,中国西部生态食品城和中国西部工装基地已具雏形。

向工业强县跨越,招商引资是捷径。围绕四大优势产业,该县以东部沿海和重庆等地区为重点进行深度招商引资。

营造招商、亲商、富商、安商环境,招商环境的优化吸引了大批投资者,雨润食品加工、波鸿机电等亿元项目纷纷落户三台。仅2012年,三台就引进市以外内资项目22个,到位内资55.05亿元、外资2296万美元。

在三台,向工业强县跨越是一种双线行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同步跟进。以完善的城市功能,承载、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战略机遇,三台吸引社会投资近100亿元,先后建成了梓锦新城、梓州商业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实施了梓州公园升级改造、两江风景带建设、城市污水治理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改造升级城市道路65条80余公里。

在三台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实践中,产城一体的两江工业集中区已经成为标本。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围绕建设50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定位,三台正推进全域全程规划。立足“三江、两核、五片”的空间布局,依托涪江、凯江两江以及交汇后的下游涪江,向南拓展建设产业集中区,向北延伸建设城市新区,形成旧城区商业中心和新城区行政、商务中心,构建“柳林坝湿地公园、五里梁科教产业区、凤凰山生态旅游居住区、新德现代物流园区以及潘家坝居住区”五个片区。

目前,三台正在整体开发建设城北新区和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整合城管、住建、交通、社区等力量,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规范化、数字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县城山水相融、路网交汇、人口聚集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一圈两片三带多点”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依托绵三快速通道和望松城市景观大道,主动融入绵阳同城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以工业产业为基石,三台的城镇化步伐稳健而坚实。

数据链接

●2012年,三台县工业税收2.08亿元,比上年增加0.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9:38.3:30.8。省级工业园面积由4.8平方公里扩至44平方公里,“一园多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夯实基础 强筋壮骨助发展

“水来了,快去看看渠道得不得行。”4月初,塔山镇三星村,村民刘世勋正在检验刚完工的“小农水”工程。恰好迎来村里今春第一次放水,来自武都水库的水缓缓从硬化整治后的渠道中流过,沿着各条沟渠注入旁边的高芥酸油菜田。小农水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工程。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手段,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是目的,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三台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这一理念,通过规模经营与旅游发展新路径,让小农水有了“新喝法”。

距离老刘所在位置不足3公里,塔山镇白龙村已经收获了“小农水”整治后的第一份“红利”——3月中旬,绵阳市农科院与塔山镇白龙村签订协议,将在白龙村流转100亩耕地,进行良种培育试验。根据协议,白龙村将流转给绵阳市农科院100亩土地,每亩年租金在1000元左右。此外,由于良种培育需要精耕细作,对劳动力需求很大,仅每亩地每年劳动力费用就达3000元。

“这么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而且距离绵阳只有40分钟车程,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镇党委书记李方勇说。沿着绵盐路一路走来,两旁是万亩油菜花,塘堰点缀其间,而集体验农业、水上娱乐于一体的联合水库,将成为塔山镇新的产业亮点。

小农水改善田网,而交通路网则为三台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

初夏,行进在三台新渡口大桥、省道101线三台城区段、绵三、绵盐两条快速通道三台段,闪亮的沥青路面,醒目的标志标牌,风驰电掣的过往车辆,干支相连的公路路网让人心悦眼亮。

三台的交通格局在变。

历史上,涪江之滨的三台地处交通要道,但在近30年蓬勃的交通建设中,因缺乏主要干道,三台已面临交通“边缘化”的危险。

“扭转交通‘边缘化\’格局,关键在打通大通道。”绵阳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绵阳)建设规划》中,三台被定位为绵阳建设的两个次级枢纽之一。

2012年,三台县委首次将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到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高度。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未来五年三台将围绕建设‘绵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次枢纽、川西北重要物流节点\’目标,同步规划建设互通立交、客运站点、物流园区,主动接轨成渝交通干线,加快县级联网路、通乡公路升级和改造,做牢发展基础。”三台县委书记谢晓东说。

抓住机遇,三台明确了次枢纽建设目标:建设以“绵遂、成德南、绵阳绕城和绵西4条高速公路、绵三绵盐2条快速通道、成南九遂2条省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县城为中心,以园区和场镇为节点,以县乡村道为网络,以马望公路(新渡口大桥)为重要连接线的三台区域交通网络,全面对接成渝交通大动脉,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利、布局合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周边市县”的三台区域交通网络体系,为全县统筹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锁定目标,扬帆起航。三台各方全力配合县境内“4高、2快、1铁”建设,继绵遂高速通车后,2012年,成德南高速、马望公路三台段纷纷建成通车,绵阳绕城高速三台段也在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次枢纽地位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三台的农村公路建设也如火如荼。到2012年底,全县63个镇乡、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基本形成农村公路与境内主要干线公路干支相连、层次清晰、优势互补的交通网络体系。

在构建交通新骨架,打通路网脉系的同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三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近年来,三台先后实施了西城区开发、梓州公园升级、两江防洪堤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围绕构建30至50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2012年,三台修编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及系列专项规划。按照“以县城发展为重点,以新区建设为主攻方向,推进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城乡一体发展,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城区人口30—50万、显山露水、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北上、南下、中疏、东控、西拓”的城市发展理念,三台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夯实城区常住50万人口基础。

数据链接

●2012年,三台投资3.4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662个,自筹投资4.2亿元的马望公路(新渡口大桥)建成通车;交通基础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改造和新建县乡村公路近400公里,村通水泥路达84%。与长虹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北新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

以人为本

民生工程暖民心

“感冒了,去医院看病,只需一元钱。”在全民高呼“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然而,在三台县永明镇卫生院,“一元钱处方”却是真实的现实版。

永明镇卫生院自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本药物网上阳光采购率、使用率、“零利率”均达到100%,同时针对部分常见病,推出门诊一元钱处方用药,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千家万户。这一做法,开全省先河。

“一元钱处方”的探索正是三台县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

“我们无论是抓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三农工作,终极目标都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三台县县委书记谢晓东说。这一朴实为政感言对三台干部的为“官”行政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台县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通过加大财力、人力投入,选准做实民生工程,三台县广大群众从民生工程中得到了实惠。

“这些自行车停靠架安装后,我们停车不仅更方便,而且更安全了。”三台县对城区内十条街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建景观树池72个、自行车停靠架83套。而在北泉路,刚刚修建好的依树凳椅,不仅美化了城市形象,也方便了附近群众。

2012年,三台县实施的民生工程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九个大项,其中,省市下达项目84个,县自增项目29个。

如何将民生项目做到个个深入民心,符合群众意愿,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三台县通过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较贫困的农村村社、城市社区进行入户走访调研,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县政务网等主流媒体发布公开征集2011年民生工程的意见和建议的公告,求智于群众、问计于百姓。

“我们需要轮椅,解决出行难。”“我们想重见光明。”……一条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意见和建议被送往县民生工委办,最后送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手上,从而转化为29个县自增项目,并一一落到实处:2012年,全县组织爱心救助300人,为重度残疾人捐助轮椅150辆,开展卫生救护培训1.5万人次,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600例……

29个自增项目,总资金投入达1.6亿元,根据群众意愿,主要覆盖困难群体救助、残疾人帮扶、改善县域交通环境、美化生态环境等。“这沼气池不仅解决了猪粪问题,还为我找到一条增收致富门路哟。”林本国是西平镇三圣村的生猪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达70多头,平均年收入3、4万元,但是,如何处理这么多猪粪却一直困扰着老林。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家建起了沼气池,将猪粪进行了科学处理,沼气做饭,沼渣用于浇灌蔬菜,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找到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门路,这让老林兴奋不已。

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三台县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构建了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民生工作格局。

围绕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双提高的民生工作目标,三台坚持科学制定民生工程项目,始终把群众受益和群众满意作为实施民生工程、制定县自增民生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对县自增民生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从源头上保证自增项目的民生效益。

坚持扎实推进项目,落实民生项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建立通报汇总分析预警督查督办机制,及时解决民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完善信息动态跟踪及通报机制,及时掌握所有项目进度,做到月月有通报、半年有总结。

民生工程暖民心。2012年,三台实施了119项民生工程。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一大批群众最急需、最盼望、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得到解决。

数据链接

●2012年,三台完成民生工程总投资12.7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2318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145户、234万元;实施特困群众医疗救助2.1万人次。

文明创建

县城绽放文明花

三台之变既体现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表象”,又体现在群众文明素质全面提升的“内里”。

文明城市荣誉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正因如此,创建文明城市成为众多城市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三台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决定。以此为契机,三台县大力开展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让文明成为公民的自觉。

行走在诗意梓州,街道靓丽整洁,人车井然有序,市政设施焕然一新;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和谐融洽……文明,已经成为三台这座城市幸福的标杆。

文明,需要优美的投资和生活环境。三台县修订城乡规划,完善发展功能,治理“五乱三乱”,推进优美示范,整治盲点死角,深化“二路七进三大专业行动”,塑造特色风貌街区……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让人们的眼前陡然一亮。

昔日的滨河路,一到雨天,行人就难以下脚;如今,绿意盎然的道旁树,宽阔的大道,让这条曾经的“伤心路”变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曾经人来车往,让交警们也感到头痛的新西街口,如今伫立起全省跨度最长的人行天桥……和着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的主旋律,三台县的文明创建活动浓墨重彩,引人瞩目。

“争当文明市民,共建和谐三台”、“红歌献给党,妙笔写梓州”等凸显三台地域特色、彰显创建亮点的主题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创建热情,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文明言行大讨论”、“诵读中华经典,做有道德的人”系列文化活动,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小手握大手、文明一起走”行动,三台县20多万中小学生,以对话或书信等多种方式宣传《市民公共文明公约》,查找自己和家人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并与家长约定共同遵守;“三八”节健身操比赛、“万人健身走”活动和篮球、足球等群众性体育比赛,设置晨晚练站点500处,引导城乡居民开展健身活动,以健康的体魄愉快地生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民办实事。

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全县70余支志愿服务大队和各级各部门以慰问、心理抚慰、免费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家政服务等形式,相继开展了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文明创建的触角不断深入、载体不断创新,全县干部群众共同演奏出一曲曲和谐之韵。

以党员先锋为载体,助推文明创建,每一个文明窗口前都有张张幸福满意的笑脸。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问候……拉近的不仅是干群之间的距离,更是构建融洽和谐社会的纽带。

以文化建设为平台,实现博物馆、图书馆、村级文化中心城乡全面覆盖;建立政府惠民教育、慈善助学、基金助学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城就学;扎实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让148万人民共享健康阳光。

文明窗口效应,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广大群众铺筑了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环境好,邻里关系融洽,居住在这里我感到很幸福。”这是搬进皂角城社区廉租房的苟玉华老人的切身感受,更是三台县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

数据链接

●至2012年,三台已连续两届获得 “四川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光荣称号。

撰 稿 蒋秩宏 赵晓兰 唐小丽 吴险峰编 辑 刘 林 组 版 骆晓菲 校 对 王莉萍

新闻推荐

浅议中职动漫专业的定位

动漫或者卡通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除了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之外,还有在电影特技制作的动画、科学教育动画、介绍产品形象的广告动画、电子游戏动画、远程教...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