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面推行六化六零工作法民主管理程序化工作决策零失误

四川日报 2012-08-06 18:10 大字

全面推行“六化六零”工作法——

民主管理程序化,工作决策“零失误”

便民惠民规范化,服务群众“零距离”

联系沟通经常化,社情民意“零盲点”

群众工作细致化,矛盾纠纷“零激化”

结对帮扶常态化,真情关爱“零缺失”

文明建设全民化,共驻共建“零障碍”

□赵晓兰 本报记者 蒋君芳

“这阵子辣椒价格可以,今年的收入也应该不错哦。”8月1日,四处转村的三台县新生镇苏河村村支部书记马昌平碰见了之前的特困帮扶对象马世全。几年前,两人因村上推行的“结对帮扶”走动密切,成了好朋友。

几年间,他们所在的村——苏河村从三台县一个有名的后进村蜕变成先进村,先后获得了市县“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文明村”和“五好村党支部”等称号,成了名符其实的“后劲村”。

马昌平说,村上能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全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词上——“六化六零”。

“乱”村求变:民主管理是核心

位于三台县以南的苏河村,地处新生场镇与农村接合部。“1993年建场镇的时候,征了村上不少地。”马昌平说,当时不少失地村民因生计问题意见很大,有的甚至上访长达三四年,“在很多人眼里,苏河村成了一个有名的‘乱\’村。”

“乱”村求变,从哪里入手?在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后,苏河村总结出了“六化六零”工作法:民主管理程序化,工作决策“零失误”;便民惠民规范化,服务群众“零距离”;联系沟通经常化,社情民意“零盲点”;群众工作细致化,矛盾纠纷“零激化”;结对帮扶常态化,真情关爱“零缺失”;文明建设全民化,共驻共建“零障碍”。

“六化六零”工作法的推行,给苏河村带来了转变动力。民主管理是核心内容。“村上成立了23人组成的村民代表议事会、3人组成的理财小组和3人组成的监督小组,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负责全程监督党务、村务、财务。”马昌平说,村“两委”还把涉及村内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全村的中、长期规划,低保政策享受等作为民主管理范围,通过召开支委会和支部扩大会、实行党员听证制度等方式进行公开透明决策。

民主程序决定的事,推行下去容易很多。村干部不用整天“灭火”,腾出手来,还确立了以劳务输出、经商等为主导的“1+3”特色产业。

民情收集:网罗村民大小需求

苏河村村主任黄茂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民情收集员。为了建立有效的民情收集系统,苏河村把留在村上的34名党员以及23位村民代表聘为民情信息员,每半月向村上进行一次“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汇报,“大家利用平时赶集、串门的时间就能将许多信息收集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当政策‘宣传员\’。”

这张民情网发挥了不小的作用。2004年,村上将临街的一处房子租赁给了一位私人老板办屠宰场。因为环保措施不够,每到春夏季就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村民意见较大。民情收集员队伍成立后,村“两委”干部通过这个渠道了解了情况,下定决心将房子收回,“这件事情的处理拉近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距离。”

村两委还收集了全村400多个家庭和4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的电话号码、QQ号码制作成通讯录,每年重大节日,村上还要分别召开返乡人员、复退军人和村老龄人员及残疾人参加的茶话会,“沟通到位了,纠纷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结对帮扶:特困群众脱贫致富

以党员为主力,大力帮扶特困户,也成为苏河村的 “蜕变”动力。2009年,村上组建了由村“两委”成员,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小组长、党员共11人组成的帮扶队伍,针对特困户的具体情况,开展种养技术指导、争取扶贫项目、协调低保等帮扶措施。

马世全就是受益的 “特困户”之一。马昌平与他结对后,争取到了上级政府的帮扶攻坚项目5000元资金,建起了沼气池,改造了圈舍,“现在每年卖菜、卖仔猪也能有几万块的收入了。”目前,首批24位特困户已经有13户“脱困”。

“苏河村的经验做法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全镇推广开来。”新生镇党委副书记吉生辉说。

新闻推荐

绵阳:撑好保护伞 给百姓幸福理由

尽管分别遭遇过生活打击,涪城区御营一社区居民杨任琨、住在三台县芦溪镇敬老院的兰思金,仍然笑对生活。支撑他们笑容的力量,来自社会保障。2012年,社会保障作为绵阳十大民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生...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