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恩湖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成为川报集团的一名职工我衷心
□杜恩湖
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成为川报集团的一名职工,我衷心感谢《四川日报》。
我出生在绵阳市三台县一个小乡镇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深山里的小镇信息闭塞,要了解外界的信息,最直观的就是看供销社粮管站订的那一份《四川日报》。
我7岁上小学一年级时,能识1000多个汉字。有一天,我到粮管站去玩,第一次看见了《四川日报》,一个阿姨让我试一试读报。
我拿起川报大声念了起来,尽管结结巴巴,还有许多字不认识,但赢得了粮管站几个职工的赞赏:“这个娃儿,才七八岁就会念报了,真聪明!”
大家的鼓励,让我从小就喜欢读《四川日报》。只要一有空,我就跑到粮管站去看报。当读到一些好的诗歌、散文时,我还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上,写作文模仿用。
在那个 “文化饥荒”的小镇,川报曾经是我了解外界的唯一精神食粮。
有一天,征得粮管站主任同意,我拿回一张《四川日报》放到家里,准备干完农活认真阅读。可母亲不识字,正好有亲戚来小镇赶场,她把这张报纸送给亲戚拿去包猪肉了。当时我心像刀绞一样痛,向母亲大哭大闹。后来我举着火把,一个人深更半夜翻山越岭赶到亲戚家,把报纸追回来。
《四川日报》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改变了我的命运。1976年冬天大修水利,生产队长让我在工地当广播员,念《四川日报》上的相关文章。恰巧,北京来的两位接兵首长路过工地,听见我能把《四川日报》念得非常流利通顺,便主动问我愿不愿意去当兵?
我兴奋极了,大声说:“首长,我愿意去当兵!”
一个月后,我正式参军入伍。母亲知道我从小喜欢读报,就把她收藏好的一大摞《四川日报》,装进了我的行李。
父亲把我送到三台县城,临上车前突然问我:“娃儿,你想过没有?将来你参军复员转业回四川,你最想工作的地方是哪里?”
我连想都没想就回答:“我的未来理想,就是到《四川日报》工作,去当一名记者!”
18年之后,我从北京转业回到成都。1994年秋天,川报发布招聘启事,称由四川日报社主办的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即将创刊,面向社会招聘采编人员。我以一个川报老读者的身份,带着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上百件新闻作品,考进了《华西都市报》。
又过了18年,我成为《华西都市报》的首席记者。
在新闻工作上,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天,另一家媒体领导来我家挖我跳槽,被一旁的母亲听到了。客人走后,母亲严肃地警告我:“做人不能不讲良心,你是川报培养的记者,可不能东跳西跳的!娃娃,要懂得感恩!”
我立即对母亲说:“我哪里都不会去!我会永远做川报集团的一名员工,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晓兰记者祖明远)“送岗位咯!”1月24日,绵阳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三台县古井镇,给当地群众带来了102家企业的用工信息一览表。三台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为此,绵阳市总工会带来了几...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