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玉米地里“夕阳红”

绵阳日报 2012-08-13 04:25 大字

夏日的农家田地里一片葳蕤。8月初的一天,在三台县新德镇柳塘村五组村民刘高吉的玉米地里,一位花甲老人冒着烈日酷暑,和刘高吉亲切地摆谈着。“看得出,这块地肥水施得好,长势很好。”“这个品种好,明年我再寄送给你一些……”这位抚摸着玉米秆就像抚摸着孩子一样的老人,就是去年被评为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白谷兰。

与农结缘,一干就是56年

白谷兰已年近八旬,是成都人。1955年毕业于成都农校后,他被分配到三台县农业局当农技员。学农干农,白谷兰一干就是56年,与农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当地农民都称他为“我们身边的袁隆平”。

1959年,白谷兰调任三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为改变当时的农村发展面貌,他心头有了个“粮猪安天下,林果富万家”的“富袋”思路。实践中,他开始进行玉米、水稻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创新选育工作。1976年,他带领技术干部到三台新德镇搞杂交水稻制种,亩产创当时新高,让一直跟水稻制种打交道的人都啧啧称赞。

三台是个丘陵农业大县。每一次在田间行走,看到农民在地里挥汗如雨,但收入寥寥,白谷兰心里就很着急。如何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于是,白谷兰就醉心于优良种子的改良培育和科学种植方法的普及推广。经过实践,他和同事一起总结出了“小春留预留行,带状改制,给早玉米留出席位”和“带状早播杂交种,密植全苗攻穗肥,改种又改制,改种结合改制抓早”等种植方法,为丘区农业增产闯出了一条新路,促使三台县的玉米总产量在1980年就一举闯过了三亿斤大关。1984年,白谷兰在灵兴镇柏杨村抓“钱、粮双丰收”试点,使柏杨村在1988年由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县当时收入最高的一个村。

1994年,白谷兰退休了。原本可以在成都安享晚年的他,却舍不得从事了几十年的“三台农业”,离不开他的育种研究。为了便于实验,他在自己住家的楼顶弄了一块“实验田”,年年做着种子的培育实验。对于这一切,白谷兰是这样诠释的:“人的一生总应该做几件让人‘捏得叫\’(叫得响)的事吧。老不可怕,我怕的就是老而无用。”

退而不休,情系农民增收

退休后,白谷兰继续在三台的灵兴、新德等镇乡,自费租地,自费进行玉米新品种的引进、改良和创新工作。当地的农民刘高吉、刘先银、赖仕民等都成了白谷兰育种试验基地的相伴人。“白老和我是老朋友了,从1992年起我就开始试种他培育的种子,记得最开始试种的是‘玉米B10’,当年亩增产200多斤,把我们一家欢喜得不得了。后来,村里很多人家都开始向白局长要种子。20年来,大家受益不少。”刘高吉说。

白谷兰培育的种子,在最初试验阶段,都是少量的、免费提供给农民试种。在种植过程中,他都要亲自到地里,指导农民套袋授粉,并逐行逐株观察记录各种数据。一年无数次地往返于成都、三台之间,每月的退休工资差不多都耗在了租地、差旅等上面了。对此,他只是一笑置之:“这点花费算不得什么的,一个品种的试验成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白谷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玉米高产杂交种“B40”(后来更名为“登海11号”),其亲本原是仁寿种子公司农技干部于耀光育成的,因无法在生产上利用,被他引进,连续8年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增产效果十分突出。后来该品种先后在山东、陕西、四川、贵州等十省市大面积种植,累计推广5000万亩左右。“只要增产,农民就能得到实惠,我就高兴,更加乐此不疲。”白谷兰说。

退而不休,白谷兰经过多年的改良组配,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谷丰418”、“谷丰429”等。经对比试验示范,其产量、品质、适应性、抗病性等主要指标,均具有明显优势。

常年跟他打交道的人喜欢称他是三台的“袁隆平”,每一次听到这话他都会连连摆手:“我跟袁隆平院士比简直差得太远了,但我们都有一颗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心。”

(佐霞 本报记者 赵晓兰 蒋秩宏 文/图)

新闻推荐

三台迅速开展抢险救灾

本报讯9月10日凌晨,三台县普降暴雨,其中县城区、塔山、富顺等镇乡降大暴雨,最大雨量超过170毫米。截至10日16时,该县共27个镇不同程度受灾。灾情发生后,三台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抢险...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