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台乐加火龙
三台乐加镇是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川北火龙之乡”。乐加“火龙”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喜迎新春、祈求平安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百多年来,兴盛不衰,当地政府已成功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
体现民间龙灯技艺
据传,三台乐加火龙这一风俗起源于清朝。当时当地人们为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乐加人姚明山为首发起组建了火龙队,一直流传至今。
手工制作烧火龙是三台特有的民间习俗。火龙由执掌宫灯、排灯、灯幡、灯牌、火龙灯、乐器等各个环节的40多人组成。舞龙时,队员统统赤裸上身,头裹毛巾,脚穿草鞋,个个精壮,技艺超群。
火龙龙身用纸竹扎成,包括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共九节。龙宝直径30-40厘米,嵌于饰有彩绸的宝架中,可以转动;龙头直径80厘米,龙嘴长40厘米;龙角长50厘米,龙须飘飘,龙眼外突;龙身长约20米,直径50厘米。从龙宝到龙尾,扎制都有严格的要求,竹条用慈竹,绳子要耐火,上色要按龙的表面着色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民间龙灯的超凡技艺。
表演
百年兴盛高潮不断
乐加火龙传承人蒋斌介绍,舞龙人很讲究,表演前都要先沐浴净身,舞龙时赤祼上身,穿短裤,头裹毛巾,足系草鞋……火龙表演分三个环节,首先是“祈龙出海”。每年正月初九是祈龙出海的日子,上午九时许,信众簇拥着彩龙来到三圣宫,先拜龙王,然后由祭龙者用鸡毛涂上雄鸡血粘贴在龙嘴的天堂上,默念咒语,把凶神恶煞打到阴山角落,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接着彩龙在三圣宫每个神像前摇头摆尾耍一遍,在三圣宫坝子摆阵耍几番,祈龙出海,上街挨户拜年祈福。
之后是“龙游天下”,也称“烧火龙”。耍龙最有价值的是摆阵,包括龙掉头、滚龙抢柱、龙穿花、龙翻身等,轮番摆阵嬉耍,众多观众用点燃的烟花朝着表演者喷烧,把烧火龙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这种表演活动也被称为“烧火龙”。正月十五晚,表演队伍将预先脱掉龙皮的竹龙领到预定地点,数万观众车水马龙在整条街道等候烧火龙。龙灯队出游,观众对看龙队燃放烟花。“烧花啦!”随着人们的惊呼。烧火龙开始了!一时间,礼花满天,火花四溅。火龙穿行在喧嚣的人群中,人们喜笑颜开,追逐着火龙。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火龙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要将准备好的烟花点燃,从四面八方向火龙和舞龙者直射,燃得越烈,舞龙人越高兴,火龙就舞得越起劲,也就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后是“送龙归海”。正月十五晚烧火龙结束时,先要举办收灯仪式。将龙灯队领向桥头,在河边供上香蜡纸钱,由领龙者点燃香蜡,高颂“大蛇小蛇归洞,是龙请归大海”,然后鸣炮燎龙皮,送龙归海。最后将龙灯收藏起来,以待来年修复再来。
传承
走公司+表演队伍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乐加乡,看到蒋斌正带领着17名火龙表演者在乡场上表演。这些表演者,除了仅有的两三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外,其他全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有70多岁了。
蒋斌告诉记者,由于烧火龙在乐加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爱看的人多,参与的群众也相当多,每年正月的烧火龙习俗已成为三台、射洪甚至川北地区群众娱乐活动的一次极品“盛宴”。此外,一些企业开业或庆典、个人祝寿等也请他们去表演,可以说相当有发展潜力。但让人忧心的是,“耍火龙的表演者却越来越少,现在要凑够两条火龙的表演的人数近40人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队伍老化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火龙制作费用每条需要700多元,一场表演下来,因为有“烧花儿”的过程,表演者的短裤、草鞋、头巾等基本都要更换,还要修补龙皮、龙身等费用都比较高,好在政府每年有一定的补贴费用,邀请表演的单位和个人也适当给一些辛苦费,所以耍火龙还能维持下去。
由于表演者要赤裸着上身让观赏者用点燃的烟花烧,现在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感到害怕。如果在外地表演,有的观众还害怕不敢上来烧,氛围就大不如在当地演出了。有时候人手不够,甚至只能将九节龙改为七节龙表演,表演者凑不够,只能上一些生手。
为了解决传承问题,目前,蒋斌和他一起耍火龙的骨干们正准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以期将火龙做得更精细,同时,在中学生或耍彩龙的人当中,寻找一些年轻人加以培养,解决传承人员缺乏的问题,他期待着年轻人多了解“烧火龙”的历史文化内涵,踊跃参与到表演中来。“烧火龙”的习俗渐渐淡出历史舞台,需要抢救保护传承,使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为一体的火龙腾飞于世。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烧火龙”有不错的市场前景,如果能够实现公司+表演队伍的模式推广,这项非遗和年俗必将大放异彩,世代传承。
(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成文/图社会保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历来给予高度关注。为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成果,绵阳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