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数字森林”见证绵阳林业辉煌

绵阳日报 2012-03-12 05:03 大字

□ 冯清 李斌 本报记者 魏星奎

“新时期绵阳林业工作,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实施“森林绵阳”为载体,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以建设生态绵阳为核心,以建设林业经济强市为目标,努力促进绵阳市林业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市向林业经济强市跨越,全面开创绵阳市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摘自《绵阳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绵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迎酷暑,战寒冬,年复一年的守候在大山深处,视森林为自己生命,竭力保护好身边每一棵树;每到植树季节,他们又带头扛起锄头植树播绿建设宜居环境,让人在享受森林天然氧吧带来宜人空气的同时,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使林农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好处。

他们,就是绵阳林业人。

绵阳市现有森林资源是如何保护的?新增的林木又是如何营造的?在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下,农民又是如何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的?

一组组枯燥数字的背后,不仅折射出了绵阳林业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林业辉煌成就的发展轨迹,而且也是绵阳林业从灾后由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有力见证。

数字1

管护森林1838万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重建三大工程,全市1838万亩森林资源得到了依法有效管护,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全市林业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搞好生态建设,努力当好绵阳森林的“护林员”。

1998年以来,经林业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累计为绵阳市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40亿元,依法有效管护森林资源18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38%增加到2010年的48.99%,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到796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

绵阳市于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先后争取国家投入天保资金5.56亿元。十年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29万亩;完成公益林建240万亩,分流转产4228人、一次性安置566人,1347人参加五项社会保险。

天保工程二期建设于2011年全面启动,国家、省将无偿投入绵阳市工程建设8亿元以上,主要任务是对459.65万亩国有林、344.57万亩集体公益林进行管护,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国有中幼林抚育,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林区民生,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绵阳市现已争取国家投资近20亿元,实施退耕还林人工植苗61.75万亩,完成配套荒山造林73.3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2008年国家决定对退耕还林在第一个补助期满后,再延长一个补助期,预计还将投入10亿元,并大力支持后续产业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绵阳市以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快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步伐,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2个,总面积达3265.5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6.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全省20个),分别是王朗、雪宝顶、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宝”大熊猫是当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战线的旗舰和标志,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全市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3751平方公里,占全省大熊猫栖息地21%,野外生存大熊猫346只,数量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21%,居全国第二位。绵阳市平武县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称,是全国大熊猫分布最多的县。从1983年至今,全市共抢救病饿大熊猫66只,抢救成活53只,成活率80%。

在依法管护森林资源过程中,各地林业部门严格执行凭证采伐、限额采伐制度和公益林、天然林商品性禁伐规定,健全采伐限额指标分配机制,简化采伐审批环节和手续,组织实施好人工商品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采伐;加强林地资源保护,认真落实林地征占用限额和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林地供地政策,实施林地分类管理,加大公益林和有林地保护。

林业执法部门还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收乱购,以及偷拉盗运木材、乱征滥占林地、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近年来,全市森林公安机关着重“打团伙、挖窝点、破大案”,先后组织开展了“绿盾一、二、三号行动”、“林区禁种铲毒”、“查处森林火案专项行动”、“春季行动”、“冬季行动”等20余次集中打击行动,侦破和查处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行政案件2915件,打击处理各类违法人员3000余人,收缴林木和木材6182立方米、野生动物3632头(只)。

全市连续23年无重大火灾发生。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了国省投资3.1亿余元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已连续23年实现无较大及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控制在0.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明显,未发生大的病虫灾害和疫情。

通过有效管护,全市森林资源取得恢复性增长,年均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左右,新增森林蓄积近20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达到7960万立方米,林地面积达到183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0.47%;森林覆盖率从震后45.63%增长至48.99%。

数字2

人工造林1000万亩

从1975年以来,先后累计营造人工林1000多万亩,地震灾后恢复受损植被140.9万亩。全市林业人视植树造林绿化绵阳为己任,为打造“森林绵阳”再添一片新绿,带头当好“植树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森林绵阳”的总体部署,各地围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总体目标,绵阳市狠抓以林业“三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积极开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活动,以绵阳城市周围和通往各县道路绿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城乡绿化。

在每年的3月12日全民义务植树节前后,全市林业部门都无一例外地带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为建设森林城市、打造生态绵阳植树添绿。“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阳境内大面积山体垮塌和滑坡,植被损失严重。各地围绕生态修复掀起春季义务植树高潮,加快灾后生态修复与治理。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绵阳市坚持人工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注重把林业灾后恢复重建与林业结构调整、林业基地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相结合。

为使地震毁坏的生态环境及时得到修复,绵阳市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投资,争取和落实林业灾后生态修复重建项目七大类、149个子项目,国家无偿投入资金13.6亿元,占国家批复生态修复估算投资16.7亿元的81.5%。

各地林业部门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倒排工期、正排工序,及时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质量和资金监管,严把建设质量关,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做到了程序不减、公开透明、阳光重建,资金使用做到了合法合规,安全高效。

三年来,全市林业部门先后完成林业灾后重建项目149个,总投资16.7亿元,完成植被恢复140万亩,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

全市近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52.9万亩;完成渠系绿化2760公里、河道绿化2240公里;绵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0925亩,绿化覆盖率38.98%,绿地率3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06平方米;基本形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屏障,初步建立起点、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绵阳市还努力提高林地利用率,着力提升森林生态功能。2009年以来,全市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试点29.8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和特色经济林20.0万亩,并对5万亩国家公益林进行抚育试点,摸索出了一条提高林地利用率、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如今,绵阳森林覆盖率已由1975年的16.8%上升到48.99%,可用于生态造林的宜林荒山逐年减少。

资料显示,1975年以来,全市先后累计营造人工林1000多万亩,相当于1975年全市森林面积的2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16.8%上升到2011年的48.99%,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涪江河射洪段每立方米水泥沙含量由0.62公斤下降到0.093公斤,下降了85%。

据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绵阳森林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森林游憩等功能不断增强,给社会创造的总价值已达580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绵阳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市林业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先进集体”。林业建设为绵阳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卫生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3

助农人均增收逾千元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以林业强市富民为核心,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农民人均林业年收入超千元。全市林业人积极引导林农发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帮助农民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发林财”。

资料显示,2011年,全市完成林业产值86.6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达到1009元,同比增长20%,林业产业发展已真正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绵阳森林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838万亩,森林蓄积达79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99%。但是,由于林地资源利用率偏低,森林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如何在绿山和富民之间找到切入点,让广大林农不再因林地效益低下而“望林兴叹”?

在林业恢复重建过程中,各地林业部门充分利用林业灾后重建和退耕还林专项建设的项目资金,结合林业生态修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着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有效地加快了林农增收致富步伐。

全市去年新培育发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个,规模以上林业企业35个,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个、千万元的企业16个,实现收入25亿元;培育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70个、重点专业合作组织40个,实现联营收入4.5亿元,联营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10万户农户发展林业。

各地还以专合组织为重点,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新林业发展方式。全市现已建立野猪、梅花鹿、野鸡、土鸡、山羊等特色野生动物养殖基地30个,年产值达到10亿余元;开展了食用菌、天麻、杜仲、竹笋、食用玫瑰等林下种植业开发20余处,规模种植面积5万余亩。

以林业为主的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现已重点发展了7个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12个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500余家生态休闲林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9亿元。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2008年开始,省政府将安县、北川列为全省林业产业培育强县,围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特色林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林业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目前两个县已获省政府正式授牌。预计今年绵阳市还将新增省级林业产业培育强县2个,市级产业培育强县2个。

在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各地林业部门还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挖掘林业发展活力,让群众在明晰产权中求发展,在发展产业中得实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林农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现状,有效地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成果。

自2008年全面启动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已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实现了“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林农增收。2011年,全市流转林权47.25万亩,流转金额9104.8万元,落实林权抵押贷款面积15.21万亩,贷款金额24608万元,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林业近4亿元。

国家林业局林改督导组高度评价绵阳市林改工作,认为绵阳林权制度改革做到了“领导真明白,群众真拥护,林相真漂亮”。

通过林权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有效地激活了林业发展潜力,林农增收效果明显。三台县以发展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主导产业为主,全县米枣种植总面积达到3.1万亩;新增藤椒种植面积1.5万亩,以前锋—建平—灵兴一线为主的“三台万亩藤椒走廊”初步形成。盐亭加速双低林改造,有序推进3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和10多处优质果园示范片建设,把果树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树”。梓潼县通过合作社打造天宝万亩蜜柚产业园,目前已带动许州种植柑橘1.2万亩,果农人均纯收入实现861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32元。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力打造“森林绵阳”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六个绵阳”的战略举措,打造“森林绵阳”是其中重要内容。“森林绵阳”主要目标是扎实建设城市森林景观和沿江防护林两大体系,建成公园景观、树木品种观赏、纪念林3大功能区。绵阳市计划通过六大具体措施的实施,植树添绿悦目,拆墙透绿亮美,见缝插针增绿,将绵阳打造成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

比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绵阳市森林城市建设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森林建设指标近三年逐年增加;二是以林网化和水网化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道路、农田、水系林网构架基本形成;三是通过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及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9%,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33%。

经过长期努力,绵阳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随着绵江、绵三、绵盐、绵梓、辽宁大道、山东大道等快速通道成功建成,城南新区建设正式开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带动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飞跃发展,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绵阳市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规定标准,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绵阳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接合部及周边的绿化滞后,对水源地及湿地的保护不到位,城市功能区未建隔离林带,工业区绿化不到位;农村林带林网未形成特色,集镇绿化严重滞后等。

作为打造“森林绵阳”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今年,绵阳市将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发起冲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成立绿色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创建省级森林城市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

同时,制定出台了《绵阳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绵阳市2008-2015年林业工作规划》、《绵阳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引导全市人民在“森林绵阳”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城市建设与林业工作的关系,描绘了“森林绵阳”的壮丽蓝图。

在宏观上突出背景山林和生态圈层的建设,注重营造植物群落,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风景林。在中观上突出路网、河网、城市公园的绿化景观,做到乔木、灌木、草片、花卉科学配置,构建长乐“绿色艺术长廊”。在微观上突出社区园林景观,采取拆迁增绿、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空中造绿、拆墙透绿等办法,使绿色成为每个镇(街、乡)村(社区)的基本色。

为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步伐,绵阳市将大力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和创建“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隆重纪念全民义务植树31周年,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现代林业建设和积极创建“森林城市”的良好氛围。

同时,通过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水平,大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调动全社会参与营林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在推进“森林绵阳”建设中,各级林业部门加大组织引导,坚持以林业“三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以路网、水网绿化为纽带,以城市公园、村镇庭院绿化为依托的绿化新格局,通过走廊建绿、公路绿化、水系绿化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途径开展城乡绿化建设,努力在“林木覆盖率、生态功能、绿化空间和城乡统筹”四个方面实现大的提升。

新闻推荐

推广良种“土货”变成“金疙瘩”

种什么才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推广什么品种来降低风险,保证高产优质?今年,绵阳市把更新品种作为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突破口,加大力度推广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红薯等一批粮油作物优良品...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