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告捷·脱贫达人 入农户跑田头 找准路子摘“穷帽” ——记全市首届“脱贫达人”贡献奖获得者廖爱红

绵阳日报 2017-07-04 07:32 大字

□本报记者黄小芹

从传统种植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省级贫困村到成功脱贫“摘帽”,平武县虎牙藏族乡上游村实现了转型升级的“蝶变”,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游村驻村农技员廖爱红的坚守和付出,他也因此获得全市首届“脱贫达人”贡献奖。

当初,市农业局要选派一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农技员进驻上游村,改变这个传统农业村的贫困面貌。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廖爱红第一个站出来接受任务,成为虎牙藏族乡挂职党委副书记。有朋友劝他:“都40多岁的人了,虎牙条件那么艰苦,这些任务就交给年轻人嘛!”廖爱红半开玩笑地说:“没办法,我就是停不下来的人。”

廖爱红深知,要想让上游村群众脱贫致富,首先要摸清“底细”找准“穷根”。“停不下来的”他开始入农户、跑田间,边调研、边讲解,很快掌握了全村各户情况。起初,有贫困户抱怨说:“廖书记,你天天来把我正事都耽误了,今天地里活路都还没干完。”每当这个时候,廖爱红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帮乡亲下地干活。

“我刚到虎牙时,了解到上游村的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空白。”廖爱红说。

通过梳理总结,廖爱红找到了制约上游村产业发展的症结: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活力。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灌溉设施欠缺;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没有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并缺乏致富技能技术;传统的种养业效益低,缺少支柱产业。

为了破解上游村产业发展症结,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廖爱红白天在田间地头“摸底”,晚上入户做群众工作,并在上游村五个组轮流召开村民会,转思想、教技术。对此,村民们交口称赞。

有了群众的支持,廖爱红开始带领村组干部抓培训、建基地、找市场,通过高山生态果蔬优化升级种植业,促进农旅结合,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立体循环农业,实现助农增收。

为坚定村民们的发展信心,在廖爱红的建议下,村里先后组织种植户到周边县市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并组织进行车厘子、脆红李、辣椒等种植技术培训。尤其是在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他全程给予育苗、移栽、施肥、防害、除病、采摘等培训指导。

不仅如此,廖爱红还针对上游村土质、气候、湿度等因素,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去年,全村累计发放车厘子、脆红李、青脆李苗等6万余株,栽种面积2000余亩;辣椒种植面积328亩,其中33户贫困户种植辣椒45.8亩。

为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廖爱红积极寻找销路,并发起成立了天路辣椒专合社。去年虽然辣椒市场不理想,但上游村的辣椒销路顺畅,收购价同比还稍高于市场价,实现产值60余万元,人均增收727元。

正是在包括廖爱红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游村已成功脱贫“摘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级集体经济空白得以填补,产业发展有序推进,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昨举行平武主题日展演 原生态民俗歌舞美得让人震撼

万伊记者张登军文/图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多彩平武”平武县文化主题日展演,昨(17日)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西城事广场举行,白马藏族原生态歌舞及民俗相继登场,让各地来宾惊...

平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