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平南红色印迹
□ 罗瑜权(绵阳)
平南是平武县一个羌族小乡,人口只有两千多人。
我第一次到平南羌族乡,是参加公安部文联组织的公安作家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因为那里红军长征时建有红色苏维埃政权,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红军文物和遗址。
六月下旬,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在到平南的大巴车上,随车的平南羌族乡女乡长吴燕平一路给我介绍平南,说平南山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绿色环保的好地方,是天然氧吧,夏季避暑之地,当地百姓早晚还得穿两件衣服。这位乡长是位警嫂,爱人高宏在平武县公安局工作,也是位破案能手,在全国开展的“清网行动”中,破获了不少的大要案件,累立战功。
过平通到平南,车辆一直在高山峡谷中穿行。一路上,蓝天白云,秀峰叠起,山泉清澈,满目苍翠。平南羌族乡政府前后是两座大山,两山夹一条清澈小溪,周围平地很少,像这样的人居地在川西北山区很常见。
吴乡长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平南羌族乡的基本情况。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为了打败蒋介石“川陕会剿”计划,并为川南和甘南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强渡嘉陵江成功,占领川西重镇中坝,北进青川、平武。4月11日,平武县城获得解放。4月30日,红军在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平南县委、平南县苏维埃。红军在平南期间,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支援前线的宣传工作,工农群众自觉组织起来参军参战,队伍不断壮大,播下了革命火种。当时,三圣庙成为平武南部、北川北部的一处红色革命中心。
目前,在平南羌族乡,共青团平南县委、平南县苏维埃指挥部、红三十军政治部、红军保卫局等机关旧址尚存,三圣庙清式古建筑和廊桥、红军石刻标语至今保存完好。1996年,平南县委、平南县苏维埃旧址三圣庙被平武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三圣庙外几十米远处的平南场镇上场口,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名为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通行作用。
吴乡长给我们讲述了这座桥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平南没有桥,河两边的群众只能涉水而过。一天,一棵巨大的松树突然倒在河两边的石礅上,村民认为,这是上苍预示了建桥的地方,便在松木两旁架桥。当然这只是传说,应是当地群众在清朝时集资建造了松桥。在1935年红军进入平南前夕,当地豪绅、反动派散布谣言,诬蔑红军,蒙骗群众。为了消除反动派对红军的不利影响,再加上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派红军战士维修桥楼:加瓦盖漏雨之处,加固桥墩,将破烂的木板拆掉换上了新桥板。此举让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此后领导群众打倒地主豪绅、平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打下了群众基础。红军还在桥楼的木板、圆柱上写上了宣传标语,至今依然可寻。此后,当地群众就把松桥改叫“红军桥”。
红军桥,是当地百姓对红军过平武的一种纪念,记载了红军和当地老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肉关系。解放后,沿着红军桥,平南乡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继续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发扬红军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加快了山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当地群众过上了幸福、健康、快乐的生活。
平南深山,镌刻着浴血奋战的红军故事。走在平南逼仄的街道上,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怀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依然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丙申年,金秋怆,旗袍缅怀先烈忙;红纸伞,窄石巷,水乡新娘韵悠长;青林口,古廊桥,红军征战身国殇;先烈英灵应犹在,化作雨丝泪飞扬。
———竹居
新闻推荐
关于召开四川平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公告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经四川平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武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研究,决定召开四川平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下简称“创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