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如何找“婆家”?
一边是社会组织有项目,缺钱;一边是企事业单位有资金,缺项目。两者如何实现对接?
□王兵 本报记者 吴璟
绵阳市一元爱心协会,在市内也是一支“叫得响”的公益组织队伍。但执行会长陈竖琴却经常感觉力不从心,“想做的事太多,钱太少,手上好几个公益项目都因缺资金而无法启动。”
陈竖琴的感受不是特例。3月4日,绵阳市首场公益志愿项目发布交易活动举行,包括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的26个公益志愿项目对外发布,等待“婆家”认领。
这批项目中,经费预估最高近16万元,最低不足万元。所需经费不多,但“一块钱也能难死英雄汉”的公益组织,寻找“婆家”的心情却相当急切。
供>需,选择抱团“出击”
发布会上,陈竖琴带来了“涪城区金峰乡留守儿童关爱项目”。该项目计划在金峰小学建立留守儿童家园,包含家园活动、家庭陪伴、夏令营等,经费预估9.6万元。
介绍着项目情况,陈竖琴也免不了对台下的“客户”打量一番。在坐满汇报厅的企业老总、政府机关负责人中,“眼尖”的陈竖琴发现了几位重量级“买家”——绵阳市投控集团董事长代光伦,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市就业局局长贾智艳,绵阳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
不过,几轮发布后,满心期待的陈竖琴却起了担忧:“竞争太激烈了。”当天发布的26个项目中,针对留守儿童的就有6个。“有竞争才能提升水平。”共青团绵阳市委书记向赟介绍,近几年,绵阳市公益组织大量兴起,公益项目遍地开花的同时,也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一些社会组织甚至举步维艰。“各自为政,不利于公益生态形成,企业或者政府当然也不愿意‘买单\’。”
而此次由绵阳市志愿服务总队主办的发布会,让全市公益组织首次实现了抱团“出击”。发布会当天,北川品质助学、平武县贫困助学、涪城区金峰镇留守儿童关爱等10个项目成功签约,共募集资金75.99万元。
对此,陈竖琴深有体会:“以前,我们自己拿着项目去找企业或者政府机关谈,成功率微乎其微。这次发布会,是真正形成了一股合力。”
质>量,项目跟踪监督
“找到‘婆家\’,不表示找到了‘金饭碗\’。”发布会后,绵阳市创新创业学院的“青年创新创业培训公益项目”服务被市就业局购买。项目要求,全年免费培训1500人有志于创业的各界人士。
成功签约,项目负责人陈国彬难掩兴奋的同时,也表示压力好大,“如果项目实施不专业、不规范,资金就有可能中途‘泡汤\’了。”
原因很简单——当天公益组织与服务购买方签的协议,并不似通常的双方协议,而是三方协议,增加的第三方为绵阳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不仅要牵头做好项目跟踪和服务保障,还要加强项目的实时评估。“具体操作中,企业可以先把支持的资金打到中心,中心再根据公益组织的申请和评估结果划拨资金,实现透明财务管理。”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保证项目真正有实效。”向赟介绍,公益志愿项目发布交易活动毕竟在绵阳还是首次,虽然只有10个项目签约,但必须实现“质”重于“量”,“‘质\’上去了,公益组织才会得到社会更多认可,也才能在下一个项目推出时,顺利找到支持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邹俊川)记者11月11日从平武县质监局获悉,近日,“平武厚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了解,目前,平武种植厚朴25万余亩,年产厚朴干品7000余吨,产值达7000多万元。平武地理气候环...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