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大德 传扬大医 传续大爱 尽情诠释独具特色的“德文化”
——德阳市人民医院以建院70年为契机,深度探索医院文化建设
栉风沐雨,杏林芳华。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德阳市人民医院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间,从一个小小的诊所起步,德阳市人民医院发展成为三级甲等医院、重要的区域中心医院,在全国医院建设中具有示范意义。
示范意义何在?审视德医,其不懈探索的医院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并成功促其实现了内涵式跨越发展之路。
在去年10月举行庆典仪式上,一幕极具寓意:现场为 “德”字添彩,将“德”字所蕴含的寓意充分诠释出来,让嘉宾感慨万千,让德医人嘘唏不已。这一幕,真实展现了德医的独特医院文化——“德文化”。70年间,几代徳医人不懈努力,探索形成了以“医术仁心、关爱生命”为服务宗旨、以“大德为医,大医在德”为核心理念的医院“德文化”。
“德,是医者的本源,德医历来重视医院文化建设,重塑公立医院的文化价值,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将‘德文化\’深深融入医院整体建设中,大大丰富了德医文化,推动了德医的跨越式发展。”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赵鲁平表示,德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坚守“德文化”的结果。
“以德为先的医院文化,是新时期全国医务界的一个宝贵财富。”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如此评价。
70年弹指一挥间,探索无止境。
传承大德,传扬大医,传续大爱。以建院70年为契机,德医着手深度探索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德文化”内涵,将“德”融于责、融于情、融于心、融于爱,使“德文化”潜移默化成为每一位员工践行的自觉行为,成为每一位来院患者真实而亲切的体验。
持续探索、丰富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中独具特色的“德文化”,不但成就了德医“十年大成”的辉煌,还将成为德医未来“享誉四川,名望西南”的原动力。
德融于责
改善就医感受,给病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舒适的服务,和谐医患关系。
“没想到我给德医‘挑刺\’,竟成了德医的客人。”作为病员代表,受邀参加德医70周年庆典活动的邓元忠老人由衷感叹。
邓元忠老人曾因急性尿路感染入住德医泌尿外科,在院的12天内,他充分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服务的人文性,也感受到了医院软硬件实力提高带来的便利。出院后,邓大爷提笔给医院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对医务人员高超的医术、温馨的服务表示了高度赞扬,还为医院的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中包括对医院员工提出的期望,要为新入院病人送上“早日康复”祝福、医生能和病人多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也包括医院实现全员胸牌制,形成规范的管理;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和加强医院进出车辆管理等建议。
收到这封信后,医院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科室逐条落实。各相关科室随即跟进,导医中心增加了送上“早日康复”的话语,各科护士长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的教育等。
“患者带着病痛之躯进入医院,作为医院,最本质、最基本的责任就是给病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舒适的就医服务。”赵鲁平说,能不能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满意的一流医护服务,是每个德医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德医门诊大楼一楼墙上,“技术是根,服务是叶,质量是生命,安全是保障”十六个大大的红字特别显眼,仿佛随时在提醒着每一位医护人员。
从10年前成为三甲医院开始,德医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办人民最信任最需要的医院。
德医坚定地实施 “规范化、人文化、学院化”三化发展战略,以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医疗安全百日行动”、“医疗质量万里行”、“行风建设月”、“三好一满意”等各项活动为契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变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并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环节之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尽最大努力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群众负担。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创立导医服务中心,树标杆服务窗口,实行院前咨询、陪同式服务;院中慰问、用药指导等人性化服务;院后电话、家庭随访。以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解释,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的“五多服务”为载体,强化优质护理服务。
相关调查显示,德医患者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个骄人的数据彰显了德医多年来从多方面着力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显著成效,这个数据正是“德融于责”的最好注脚。
德融于情
德医倡导医务人员做到“目正”、“心正”,仁人爱人,像关心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病人
“在德医七十年院庆之际/我深切的怀念你们/这是一颗感恩的心/当夜很深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每一个字从我心底涌出/每一句话激动我的灵魂
‘5·12’大地震/是你们白衣天使/夜以继日/拯救我们的生命/抚慰我们的心灵/我们从灾难中坚定地站起/劫后余生,重建家园/走进幸福,掌握命运/你们是力量、希望的源泉/我满含热泪/双手抚摸着信笺/遥祝你们/岁岁安康,万事如意”
在德医建院70周年暨十年大成书画摄影作品展中,以弘扬 “大德为医、大医在德”的“德文化”为主题,收集展出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及医院职工的242件主题突出、艺术特色鲜明、体裁多样,立意新颖的书画摄影佳作。他们以其书之神、画之韵、影之美,再现德医博大文化底蕴,刻画了德医人崇尚医德、尊重生命、钻研医术、热爱生活、激情工作、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构筑了一幅幅和谐之美的画卷。
其中,这首质朴的小诗作品来自一个名叫朱金蓉的病人之手,背后藏着一段德医和患者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朱金蓉和妹妹正在当地医院看病,“地震说来就来了,我和妹妹就往外跑,在走廊上我发现房子就像碎饼干一样往下落,吓得赶紧拉着妹妹的手往卫生间跑,刚跑进去,就听得轰的一声,当时一下子什么都不晓得了……”
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朱金蓉发现自己的头受伤,不断有血往下流,和妹妹一起被救出废墟后她发现,楼房“二楼变一楼了”。后来,朱金蓉住进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得到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我记得,当时在去医院的路上,一位护士一直在耳边鼓励我说:‘婆婆,坚持住,千万别睡过去了。\’我心里特别感动,她是怕我睡过去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康复后朱金蓉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医院送去感激和问候。“人说天使很遥远,在生与死的时刻,你们就在我们身边。高尚的医德,抚平我们身心的创伤,你们是天使在人间。”
朱金蓉和德医之间情缘并没有随着康复出院结束,而是才刚开始。灾后重建时,她自强不息,用6000元启动资金在废墟上重新开起了新的 “怡园酒楼”,开张那天,她意外迎来了曾经帮她战胜病痛的德医医护人员。朱金蓉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德阳市人民医院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你们的爱心一直鼓舞着我,让我有信心重建家园,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这样的故事,在德医数不胜数。医护人员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仁”的深意。
“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君子之性,庶民之归。”孔子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仁”应该成为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一直以来,德医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怀有深厚的感情,“视病人如亲人”,能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爱。
“‘仁爱\’精神应该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德医人认为,在行医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生理上的病痛,更要关爱病人精神上的痛苦,理解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心情。
德医70年,一直高高举起“德”字的大旗,将杏林春暖这样的传统美德成为德医医护人员的道德指引,努力传承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把“德文化”内化为医务人员自觉的行为规范。在不断实践“医术仁心 关爱生命”服务理念的过程中,德医倡导医务人员做到 “目正”、“心正”,仁人爱人,将德融于情,像关心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病人,改善就医感受,和谐医患关系。
尤其是近年来,德医,以最大的勇气,最大的付出,把爱心四处传播。无论是青海玉树,还是广安南充,还是遥远的东帝汶,都有德医人救死扶伤的身影。
张华丽,德医对口援建藏区色达县医院院长。她从1995年刚走上工作岗位之时便和德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也是德医十年大成的见证人。“德医对我们医院的3年援建,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把德医‘大德为医,大医在德\’的理念传递到了藏区和雪域高原,和藏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12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众望所归,荣获卫生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省仅有2家医院获此殊荣。
德融于心
立足公益,用心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径、新方式,努力提高地方医疗水平,护佑一方百姓安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作为德阳最大的公立医院,德医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提高地方医疗水平,护佑一方百姓的安康,把德医建成人民最信任、最需要的医院。
近年来,德医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经历了“非典”、“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坚决摒弃“高精尖和短平快”,充分结合群众需求立足于“长远稳”,着力提升医院软硬实力;本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医院的根本是人才与学科”的原则,创新人才、学科建设模式,以院校共建寻突破;立足公益为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径、新方式,使服务群众的综合实力得到持续提高,“德医”品牌形象在群众心中不断攀升,自身也实现了事业上的跨越式发展。
不断追求、探索,结出的硕果累累。德阳市人民医院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全国医改临床路径试点的市州医院以及四川省唯一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改革创新奖的市州级医院。
2012年7月27日,德医创新探索之路又迈出坚实一步——启用健康管理与治未病中心。中心位于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南分院,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走进治未病中心,古色古香、安静雅致。中心顾问彭树增介绍,该中心整合了该院原有的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及康复等中西医理念和手段,是目前省内市州医院中学科最全、设备最先进、服务流程最优化的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中心在中医传统医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而设立。通过 “辨识体检”、“健康调养咨询”、“传统疗法”等综合疗法,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心医生杨中感到自豪的是,在全国一个治未病培训会上,只有他一人是来自一所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的医生。“这说明我们医院的思想和理念都算比较靠前的。”
德医治未病中心的落成启用,意味着建院历史70年的德阳市人民医院逐步实现了医院功能由单纯治疗向预防转变,为德阳打造健康城市提供先进的健康管理条件,促进德阳从“全民医保”到“全民健康管理”的转变。
德融于爱
心怀天下,兼济博爱,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和群众。
“我给你跳支舞吧,托帕兹叔叔。”在德医建院70周年庆典上,那个在汶川特大地震受伤医治中因一句“叔叔,我想跳舞,不要截掉我的腿”而让人们记住的跳舞女孩齐洋,在没有音乐伴奏之下,翩翩起舞,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的齐洋被压在预制板下。3小时后,她的父亲和群众一道,将她从废墟中救了出来,但小齐洋的左脚被预制板砸伤,面临截肢的危险。第二天,小齐洋被辗转送到德阳市人民医院。
在救治过程中,小齐洋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医护人员的心:“叔叔,我想跳舞,不要截掉我的腿。”
小齐洋的主治医生李永忠和来自以色列的托帕兹博士,采用托帕兹博士带来的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跳舞女孩”的腿。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医治了5天后,好消息传来,“小齐洋的腿保住了。”
如今,腿已完全康复的小齐洋,是那样的阳光和可爱,见到每个人都有礼貌地打招呼并微笑。
今后,更多的人将像小齐洋一样,因这套技术而得到实惠。
心怀天下,兼济博爱,以大德造就大医,以大医谱写大爱。德阳市人民医院并没有将这一在国内独有的技术视为 “独门秘笈”,而是积极主动将其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有效救治。
目前,该项目被列为“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和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泸州、宜宾等全省1000多名患者使用这一技术,并得到康复。
从2012年9月开始,德医又主动参与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这一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促进工程,对提高国民健康防治知识,综合预防和联合干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及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减轻百姓、社会以及政府的经济负担,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四川省卫生厅推荐及卫生部评审,德阳市人民医院成为了该项目基地医院,建立起了院内多科联合的工作机制,承担起德阳片区筛查与防治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历经70年风雨洗礼的德阳市人民医院,以70周年院庆暨十年大成为新的起点,深度探索公立医院跨越式发展之路——培育以德为先的医院文化,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努力做好“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办群众最信任、最满意的医院;坚持“规范化、人文化、学院化”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医学平台先进,专科特色鲜明,医疗质量规范,科教成绩显著,医院管理科学,行业服务优质,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一流“三甲”医院,“享誉四川,名望西南”。
□严芳 罗向明图片由德阳市人民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璟)6月7日开始,平武县平通镇副镇长、牛飞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平多了一个新身份——2013年绵阳市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即日起,他将和绵阳首批聘请的其余24名民生工程义务监督员,对全市民生工...
平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