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羌妹子打造产业园 带动千名绣娘就业

绵阳日报 2012-12-04 09:35 大字

羌族女子沈艳燕原是绵阳某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从北京返回被震灾摧毁的老家——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利用自己多年研习创作羌绣的专业特长,带动当地妇女从事羌绣产业,从而帮助很多的羌族灾区同胞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创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迄今,她培训的绣娘已有1000多名,为促进当地妇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艳燕是平武县土生土长的羌族女子,十几年前她下岗后,先去从事殡葬服务,后来于2005年领着40名羌族妹子进京开办家政服务公司。2008年,得知“5·12”特大地震给家乡平武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后,沈艳燕毅然将自己在北京经营情况良好的家政服务公司转交给别人,回乡发展。

沈艳燕从16岁开始向婆婆、母亲学习精湛的羌绣技法,回到家乡后,她决定发展羌绣产业,在传承、保护古老的羌族非物质文化的同时,解决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为了让羌绣文化发扬光大,沈艳燕投入了几十万元编写教材,走村串户,教当地妇女绣羌绣。2009年,沈艳燕成立了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沈艳燕说:“来学校培训的妇女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她们愿意,我都教。”沈艳燕为绣娘开办培训班的事,也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并邀请她参加由该组织牵头在九寨沟举办的民间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绣娘们精湛的作品令与会的文化专家赞叹不已。

2009年8月底,第一批培训出的520名绣娘用3个月时间特别绣制了系列作品《羌魂》,为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带着这批作品,沈艳燕从平武出发,经绵阳、成都、遵义、邯郸等地最终到达北京。这次“感恩巡展”引起轰动,其中《敬礼娃娃》、《握手》、《多难兴邦》、《警察妈妈》等四幅作品被国务院收藏。现在,她已经培训超过一千名绣娘,这些绣娘大多是平武本地的妇女,每年她们除了做农活和家务,靠羌绣还能增加两千元的收入。

目前,沈艳燕在牛飞村筹备一个占地20亩的羌寨产业园。她说,羌绣产业园由羌绣传承基地、羌绣产品交易基地、演艺厅、广场、乡村酒店组成,这里同时也是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在这个园区里,绣娘可以生产研发羌乡产品、展示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产业园建起后可以带动200户村民致富,牛飞村乃至整个清漪江流域的羌族妇女可以在家门口绣花赚钱,还可以把其他文化旅游产品推广出去。

沈艳燕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她还计划在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的10个乡镇开展“就业培训帮扶计划”,争取让每位羌民都能有一套羌服、会说简单的羌语、能跳10支羌舞,帮助羌民再就业,同时让羌文化得以传承。

(本报记者 王耘)

新闻推荐

“蓝天春蕾”计划资助平武困难学生

本报讯平武县近日举行“蓝天春蕾”助学金发放仪式,62名女高中生共领到11.16万元“蓝天春蕾”助学金。受助学生纷纷表示,要立志成才,用才能和智慧建设家乡,以优异的成绩向所有爱心人士作最完美的汇报...

平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