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姚俊先大山深处追梦人
□本报记者 任远 实习生 鲁磊
1987年,姚俊先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县的一个偏远乡村,朴实的农村生活让这个“80后”的身上少了一分娇惯和浮躁,多了一分坚毅和责任。2010年,他通过学校组织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平武,成为了一名医疗服务队的志愿者。转眼两年时间快要过去,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甘当山区百姓“卫生员”,没有一丝动摇。
立下誓言
一定要去灾区工作
“这几天高温,你们要注意防暑热,可合理饮用绿豆汤,但千万莫贪凉哦,冷藏的食品、瓜果吃的太多也要不得……”在平武县卫生局临时办公点,记者见到了正跟群众讲解预防中暑事宜的姚俊先。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来自河北的小伙竟然抄着一口流利的“绵阳话”。
“受爷爷的影响,我小时候就接触到中医。”打开话匣子,姚俊先首先谈起的是他“学医”经历,“15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坐堂,看爷爷诊脉。后来学习针灸时,爷爷让我先用他的身体当‘试验品\’。”姚俊先告诉记者,多亏了爷爷的帮助,他很快入了门,“在亲人身上试针的经历让自己明白了,医生身系病人生命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
“学医”的经历让姚俊先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更在他心里孕育出了一种使命感,正因如此,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了解到灾区需要志愿者,尤其是需要懂医疗知识的志愿者后,正在河北大学中医系求学的姚俊先暗暗发誓:“毕业后一定要去灾区工作。”
2010年,得知以前就读的学校正在组建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的消息后,已经在河北当地医院工作的姚俊先立即报名参加。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凭借扎实的业务素质,积极的工作态度,姚俊先被选为河北省赴四川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队队长,对口到了绵阳市平武县卫生局,兑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誓言。
奋不顾身
抢救群众医疗档案
初到平武的“新鲜劲”还没过,困难便向姚俊先一步步靠近:水土不服,全身长满了红疙瘩;语言不通,和当地患者交流困难,服务工作难以开展。就这样,本来想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病患的姚俊先,被调剂到了管理工作岗位。岗位的变化,没有降低姚俊先当好山区群众“卫生员”的热情。
抵达平武不到半个月的一个夜晚,当地突发地质灾害,山洪携带着泥浆从姚俊先工作的卫生局临时办公点后面倾泻而下,“快跑啊!山洪来了!”惊醒后的姚俊先叫醒同事,向门外奔去。
刚出门口,姚俊先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返身跑回办公楼。“你做啥子?”同事小赵吼道。“办公室一楼还有重要的医疗档案资料,如果被洪水冲走,就麻烦了!”姚俊先头也没回,跑进了楼里。见状,小赵跟几个同事也跟了上去。“刚到门口,发现水已经淹到了档案室门口,他一脚踢开门,就冲了进去。”小赵回忆到,当时,姚俊先和几个同事在档案室里抱了一推资料,正准备往出跑时,洪水已经漫过了膝盖,水里一半都是淤泥,行走十分困难。后来,在当地群众和武警官兵的帮助下,姚俊先和几名同事脱离了险境,虽然姚俊先受了伤,但几十本关系到当地老百姓医疗救助情况的档案得到妥善处理。“我们很佩服他,他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感染了我们。”谈起姚俊先为了抢救群众医疗档案而奋不顾身的事迹,同事们都敬佩不已。而这次经历,也让姚俊先重新审视了自己和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
扎根平武
因为梦想在这里
对于自己从事的医疗管理工作,姚俊先坦言,最开始心里的确有些纠结,“毕竟我学的是中医学,跟管理不太沾边。”
但是,是金子总要发光。伴随着全市灾后重建的快速推进,一座座崭新的医院、卫生院在平武拔地而起,每当姚俊先行走在这些崭新的医疗建筑里时,他总觉得似乎缺点什么。
缺什么?缺的是与崭新的硬件设施相匹配的先进管理模式,具体就是指对中医药药材、药品、处方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而这些是对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保障。姚俊先找到了自己所学专业与负责工作的“结合点”,加上一段时间积累的管理工作经验,他干起这份工作来游刃有余。
姚俊先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到各乡镇、各医疗站点对卫生人员进行督察、培训和指导,从药名的规范到药材标签的制作,从处方的规范到不同药材的保存方法……他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的基层卫生人员。一年多下来,他几乎走遍了平武的每个乡镇,培训基层卫生人员600多人次。有一次培训结束后,当地的卫生人员久久不肯离去,原来,他们是想和这位年轻的“姚老师”握个手。姚俊先说:“看到他们认可和接受中医药的规范化管理,我感到高兴。”
两年快过去了,当初那个河北小伙子已然是一个地道的平武人,他对平武各地的医患情况、民俗民风,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已经把平武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我的梦在这里。我的朋友和亲人在这里。”
新闻推荐
她是118个孩子的“妈妈”,她牵头成立了平武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她先后组织8千余人次开展志愿服务。她就是荣登“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光荣榜的李海燕。乐于助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