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解难训练

绵阳日报 2012-07-03 10:47 大字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而要真正地废弃那些无用的提问和讲解,将有限的时间放到给学生解疑和语言文字训练上,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所谓“质疑解难”,就是通过鼓励学生对所学课文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的角度和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解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问得肤浅,但经过不断地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解难”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预习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仅激发了探索的热情。同时,教师获得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便于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瑞雪》一课,检查学生预习问题情况,有学生提出:“什么叫瑞雪?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这个问题很关键,老师将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作了修改,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找出与“瑞雪”意思相近的词(好雪);又找出称这场雪是“好雪”的人物(有经验的老农);然后引导学生读懂第四段,体会老农称这场雪为好雪的原因。这样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按学生自己想的思路学习,学生学得主动,目的性强,避免了按老师预定步骤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巧设导语,引疑解难

设疑,实质上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它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和学生生活体验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因势利导,通过诡秘的表情、巧妙的反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急于了解,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从而为达到本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定下了“基调”。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一开始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能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这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段导语的设计,抓住了飞机夜里的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的联系,布阵设疑,制造悬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想象,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紧扣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 “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重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四、抓关键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 “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小小课堂,蕴含无限生机。唯有在给予学生自主质疑答疑的空间的前提下,做到对生成性内容进行及时捕捉、细致梳理、有效整合,才为高效利用课程生成性资源提供一个前提保障。也只有在此前提保证下,通过以关键性信息为抓手,以教师追问为手段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质疑问难生成性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形成认同,产生共鸣,进而实现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平武县平通镇中心小学 文晓蓉)

新闻推荐

平武新增复耕地750公顷

本报讯近年以来,平武因地制宜,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民生工程,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合资金、统筹规划,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助力”。地震后,平武启动灾毁耕...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