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词语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绵阳日报 2012-07-12 10:42 大字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们往往只重视内容的感悟,而忽视了对词语的教学;或者只重视对字词的认读、书写,而忽视了对词语的理解;即便涉及了词语,也游离了文本,只是单独而简单地进行词语解释,似乎也就仅限于此;更多的时候,词语教学成为课堂中可有可无的“语文教学点缀”。词语教学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让词语教学也像阅读教学一样充满生机呢?

一、在运用中让词语教学变得鲜活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鲜活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词语教学案例: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不同的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师: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形容经历了很多困苦和磨难。

师:车夫的脸为什么会“饱经风霜”?

教法二: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呻吟。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这两种教法截然不同,教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教法一的学生虽然能正确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但却不会灵活运用;教法二的学生尽管不能完整说出词语的详细解释,却可以灵活运用。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词语教学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只从词典给出的意思去理解文学语言,因为融入文学语言的词语总是超越词典上的含义,而获得了与作品整体不可分割的功能。教法一的老师,使词语与课文本身的语境完全脱离,失去的灵魂和生命。而后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和同情,与文本的情感强烈共鸣,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设情置境让词语教学情景交融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情景中学习词语,那么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词语的能力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词语教学更是独具特色,用他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了无痕迹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解析词语的含义,渗透了词语的用法。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总理不住地点头。”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吗?谁能背一背?”

生:(背)“锄禾日……”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语。

生:**同学背得很不流利。”

师:以前学的,今天一时紧张没背好。我想,现在他已经想起来了。再背一遍,怎么样?(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师:这次背得怎么样?谁再来说一说?

生:**同学这次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生:于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于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因此,对一些词义抽象的字词,只要我们注重过程,善于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描述情境,就能将词语化作具体的形象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终生难忘。

三、通过联想让词语教学精彩纷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正如一部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是由情节和细节组成,通过情节和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的精彩也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组织和细节的处理上。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颇具匠心的安排的确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

该老师把通过理性理解词义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想象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进入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深切感受到词语所蕴含的情韵、色彩和美感,真正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没有多少人能记住整部电影详细的过程,但却能记住某一闪亮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就是一部好电影。的确,细节是一种创造,它可以点缀五彩人生,也可以建构精彩课堂。教师不着痕迹的词语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模糊意识顿时清晰,让枯燥的教学彰显精彩!同时,词语教学与其它教学环节的水乳交融,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平武县平通镇中心小学 文晓蓉)

新闻推荐

平武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体就业

本报讯今年以来,平武县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主题,通过多种渠道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平武紧密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