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鲜艳——平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纪实
□王应武 本报记者 孟贤才
“优美的歌声从白马山寨飘出,条条道路连通村村寨寨……”从草坯房到砖混住宅,从拾柴火到用上太阳能,从信息闭塞到广播电视村村通,……这是平武县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等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进,共同谱写出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繁荣的历史壮歌。
加强干部培养
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
有了制度的保障,还需要民族乡镇的各级党员干部去贯彻执行,民族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平武把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素质、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缺乏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缺乏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关键,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进入和鼓励本地少数民族优胜人才回乡创业、工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近年来,平武在各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方式,分批分类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用改革开放以来平武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建设成就特别是灾后重建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沧桑巨变,来教育党员干部,使其加强对国情、省情、县情以及村情的再认识,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各民族乡镇党委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总结近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措施,提高能力,此外,还发挥党校的作用,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
同时,平武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工作,本届共选举县级少数民族党代表76名、人大代表51名、政协委员58名,为实现平武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基础。
党政领导重视
保障民族地区全面建设
平武县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全县辖9镇16乡(其中藏族乡8个,羌族乡镇8个,是四川散杂居民族地区民族乡最多的县)、现有人口18.6万人,其中有少数民族6万余人,境内居住汉、藏、羌、回等20个民族。
作为散杂居民族地区,平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改善等重大问题。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每年集中听取民族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少数民族乡镇党委政府制定和落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中心组学习制度、议事制度,不定期召开的创建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处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平武县委、县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制度建设,出台了考核评选办法,建立规范有序的达标考核机制,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平武县委、县政府还及时召开全县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对全县民族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持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统战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党委主抓,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集中督促检查,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措施和落实办法,各级人大、政协组织检查、视察活动,稳步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当地经济 夯实民族地区幸福根基
近年来,平武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
近年来,该县先后组织协调40余个相关部门和400余人次,深入到民族乡、村,认真调查研究,抓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发展。同时整合灾后重建资金、民族专项发展资金、扶贫专项资金12000多万元,捆绑式发展特色产业。在清漪江流域重点发展“三木”药材,茶叶产业;在虎牙河地区重点发展商品牛、羊基地;在火溪河流域重点发展以白马风情为重点的民族旅游。全县16个民族乡镇初步形成了以茶叶,“三木”药材,商品牛、羊,养蜂,民族风情旅游为骨干的特色产业。
白马藏族乡利用极具特色的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资源,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黄羊关藏族乡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在曙光、草原等6个村,大力发展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厚朴、川乌、大黄、重楼等多种三木药材,种植群众达上百户,面积达2480亩,仅三木药材种植就能为全乡群众带来968万元的收入。
地处大山深处的阔达乡藏族朱家山社,在山地中药材公司的帮助下,当地30多户农户因地制宜种植乌药、云木香、当归等中药材。
锁江羌族乡利用槐窝、锁江、江东等村海拔位置较低、积温高、光照充足,空气湿润、温差小,发展规范化茶园1.3万亩,利用花桥、凤阳、坝子、五星等村与林区接壤,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发展三木药材和魔芋、乌药、厚朴树面积2.4万亩。
加快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共生民族关系
该县投资16357万元,帮助5450户少数民族困难户改造住房;投资1200万元,对居住环境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1800户少数民族进行移民建房;投资22640万元,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建成乡村公路551公里,初步形成了通村达组、内外相连的交通网络;投资4035万元,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修建人畜饮水工程592处,解决了近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00万元,帮助白马、木座和木皮三个藏族乡少数民族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让4078名少数民族同胞用上了卫生、方便、节能、环保的清洁能源;投资近1000万元,对50多个民族村寨实施电网改造,全面更新优化电力设施设备。
加强民族乡村农村教育发展,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结合灾区重建,经多方筹措资金17511万元,先后新建土城藏族乡、白马藏族乡、锁江羌族乡等民族学校23所。启动“平武县贫困学生爱心营养餐及助学联盟”项目,吸引多家企业献出了爱心,为白马藏乡中心小学、水晶镇叶塘中心小学、虎牙小学、木座小学以及土城藏乡海河中心小学的262名学生捐赠“爱心营养餐”。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民族乡村的社会事业得到显著改善。投资4694万元,新建平通、豆叩、大印、阔达、土城等16座卫生院,并为这些卫生院配置了救护车;投资2141万元,在全县16个少数民族乡镇修建了文化站,在民族乡建成农家书屋76个;争取中央、省和河北对口援建资金500多万元,为白马、阔达等10个少数民族乡的40个行政村安装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8000套,使4万民族乡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弘扬民族文化
编织民族团结进步花环
为进一步弘扬独具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平武县紧紧围绕特色文化工程,有效整合民族资源,有序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多角度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平武县以白马藏族山寨歌会、羌历年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宣传白马藏族、羌族优秀文化艺术。组织白马三姊妹参加首届中国“红歌会”,荣获银奖,扩大了平武知名度;连续三年精心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增进了民族团结;举办了首届王朗白马风情节;多年举办了白马藏族山寨歌会,丰富多彩,形式独特,民俗文化浓郁。如今,白马藏族山寨歌会已成为享誉全川的盛大白马藏族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今年新推出“走马娜泽·羌绣产业园开寨仪式”,打响了平武灾后重建羌族旅游发展著名的名片,央视、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到平通牛飞村等地采访当地羌族群众发展民俗旅游、羌绣产业。
在全县民族乡镇中小学校开展藏族羌族歌舞普及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倡导民族老师和民族学生带头着本民族服装;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加强学生对本民族舞蹈、歌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利用音乐课,加强对本民族传统乐器、传统歌曲等的了解、认识和学习。
保护、继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县委统战部会同县民宗局、文旅局等单位,对平武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普查、整理、登记,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将虎牙藏族民间文学、白马人民居建筑工艺、羌族山歌、羌绣、羌族烧锅酒酿造技艺、座斗等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列为平武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弘扬。
为完成国家对平武羌、藏、回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任务,更好地保存、收集、整理与研究各个时期平武县各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与民俗遗存,平武县总投资1400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民俗博物馆,成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藏羌文化的窗口。
把平通镇牛飞村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现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恢复重建的成果,宣传羌族民俗文化,弘扬各族人民一家亲、民族团结如一人的互助精神。
民族和睦相处,学互帮,各民族融合发展,农忙季节邻里乡亲不分民族,团结协作,走小集体大合作之路,你家的茶叶,大家一起帮忙采摘,他家的燕麦熟了,你帮忙收割。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彼此都淡化了民族成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各民族相互通婚联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已有200对不同民族男女喜结连理。
共享家庭温暖,共创家园未来。平武县委、县政府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正在不断书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豪迈篇章,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平武县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推荐
她是118个孩子的“妈妈”,她牵头成立了平武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她先后组织8千余人次开展志愿服务。她就是荣登“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光荣榜的李海燕。乐于助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