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泽民生 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健康城市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绵阳发展成就巡礼·医疗篇
绵阳市儿童医院效果图
绵阳市中心医院
绵阳市骨科医院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民生所盼。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绵阳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一穷二白、缺医少药,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形成……
时光荏苒,70年沧桑巨变,绵阳卫生健康事业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家庭医生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妇幼健康医疗卫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医药为基、养老为先、医药为要、妇幼为重的一体化绵阳健康服务模式呈现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彭雪文/图
看今朝
放眼绵州大地,各类医疗机构“百花齐放”,拥有舒适的医疗环境、高端医疗设施设备、医疗人才梯队,并逐步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县级医院为“枢纽”和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远程看诊、机器人骨科手术、第三方医检服务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谋划推进。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大力支持绵阳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医改提供了政策保障。
1医养结合
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形成
健康是发展的基石。
曾几何时,由于医疗人才、设备、技术、交通的限制,从看病全靠把脉和询问,生孩子只能找接生婆,偏远山区要上绵阳城区看病,没有两三天根本到不了。
七十年风雨同舟,七十年砥砺奋进。绵阳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辉煌成就。
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80.24岁。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760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8家。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达4.3万人,人才队伍职称结构逐步高位推进发展。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74个,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康复科等在全国、全省享有盛誉。建成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84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率先在全省出台《参保人员签约家庭医生由医保基金承担支付意见》,家庭医生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发放居民健康卡538万张。建立国家级流感、诺如病毒网络实验室,连续10年实施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卫生应急能力持续增强,健康扶贫精准实施,对口支援深入开展。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为基、养老为先、医药为要、妇幼为重的一体化绵阳健康服务模式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
2分级诊疗
让老百姓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医改,关乎国计民生。在“健康绵阳”建设的推进过程中,绵阳市还坚持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深化医改向纵深推进。
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扩大重疾医疗保障范围……自绵阳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累计减轻群众用药负担11.35亿元。分级诊疗成效显著,绵阳市共组建各类医联体54个,成员单位400余家,偏远地区患者足不出县、甚至是足不出乡,就可以用当地医院的价格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一对一”家庭医生签约转诊服务,让预防在家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触手可及。
同时,绵阳市还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落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和推行多元化监管模式。“十免四补助”“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医疗救助,有效缓解普通百姓及贫困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信息引领
全力建设“三中心一高地”
在健康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将逐渐满足群众对优质医学资源可及性和公平性需求,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
绵阳市已成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通过5G技术与医疗卫生行业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操心事、烦心事”,从而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
目前,核医学中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项目已动工建设,市儿童医院、疾控中心实验室项目年底将投入使用,市三医院、市四0四医院正在洽谈相关发展合作项目,市中心血站迁建项目已基本落实土地,一大批县级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将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让特色医疗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实现了大健康、大格局。“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的医养互融共生格局初步形成。
下一步,全市卫健人全力建设“三中心一高地”,即:西部核医学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中医康养中心和西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高地,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健康城市,自觉服务于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优质健康保障。
忆往昔
讲述者:张光贵(61岁,市卫生局退休干部)
作为公共卫生事业战线上的“老兵”,我知道,解放初期,因为医疗人才的缺乏,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百姓看病确实很难。
1950年-1965年
1950年7月,绵阳专署卫生科(后改为卫生局)召开首届卫生工作扩大会,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因此,1950年-1965年,这个时期成为抓紧预防、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疾病和传染病的年代。
1977年—1994年
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18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绵阳辖区的卫生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建立健全卫生防病机构,开展防治行动;计划免疫,全民健康教育,同时培养医疗人员并充实到区乡卫生防病机构。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村活动,成立绵阳市健教所。同年,以市中心医院为代表的多家医院开展了多种治疗技术,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才是解放初期的数十倍,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4年的71.3岁。
2002年-2012年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大部分危害重大的传染病、疾病基本消除;免疫规划、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水卫生、健康教育等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002年通过近10年的努力,获得“全国卫生城市”殊荣。重精、妇女、儿童、计生、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惠广大群众。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事关绵阳未来的大事来抓,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直面改革矛盾,有效缓解、整合医改进入深水区。“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得到逐步破解,越来越多的人畅享改革“红利”。
医疗联合体成立
下乡义诊
骨科机器人手术
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新闻推荐
与朋友合伙投资开公司,约定时间届满却未收到应得钱款,为求合法权益,只得将昔日合作伙伴告上法庭。近日,涪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