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碧水寺得名于碧水岩

绵阳晚报 2017-07-16 12:33 大字

据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二十八寺观篇载:“碧水寺,治北一里碧水岩,古刹也。岩镌刻佛像并《金刚经》三十二品犹存。岩下清泉涌出,门前石佛长丈余,系从开元寺废址中锄得,里人舁此供养。嘉庆十一年重修。”卷七山川篇载:“碧泉,即碧水岩下之泉。”

汤毓良(绵阳)

碧水寺原名水阁院

碧水寺创建于唐代,州志记载:“有石刻云,大观元年冬,与表弟都奉郎李益侯圣举,通直郎李仲侯君宜往开元寺,观先辈郡守李同叔所建水阁院北岩。”古寺因摩岩造像和刻经而闻名。观音殿中的摩岩造像,集中在一块南北长8米,东西宽4米悬空巨石之上,现存25龛,其中第10龛则是石刻《金刚经》。寺中一尊约3米的观音像工艺精美,是四川可移动唐代造像中难得的精品,为该寺镇寺之宝。难能可贵的是,绵阳文物部门于1993年将青义宝塔山下千佛崖造像整体切割后搬迁到碧水寺,为千年古寺新增一景。

碧水寺又名滴水寺,有滴米传说

据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七山川篇载:“碧水崖,治北一里,俗称滴水寺。崖下清泉涌出,上刻《金刚经》三十二品。州吏目俞敬先诗:我自三湘来,遥带湘江碧。来游碧水岩,岩泉我莫逆。泉能鉴须眉,使我须眉析。泉能照肝胆,将我肝胆涤。天池与柏参,几度散游屐。芙蓉艇放歌,富乐风欹帻。塔访东山东,洞扫白云白。探奇得胜地,众友乐幽僻。而我独心尝,在此泉与壁······”清末绵州人杨东寅作《碧水寺》一诗:“岩泉滴水碧潺潺,流绕云根弯复弯。更有烟鬟临背出,越王楼下一龟山。”

绵阳老百姓习惯称“滴水寺”。滴水寺常年不竭滴水,民间有一传说:“滴水寺最早是常年滴米。很早以前,寺内住着几个和尚,常年以斋饭施舍苍生,弄得穷苦潦倒,感动了观音大士。观音施法在崖壁上打了个小孔,每天滴米出来,足够和尚和居士吃饭,寺因此得名滴米寺。”

然而,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四载:“滴米石,治北七十二里(今游仙区太平镇)佛祖寺正殿后,巨石方广如屋,上刻‘米石\’二大字。”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原古寺已毁,在凸出山崖巨石上,横刻阳文“滴米遗迹”四个大字。

碧水寺的新生

碧水寺历千余年屡毁屡建,寺小庙危。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仅剩下茅草屋盖,土陶社(罐罐厂)在此生产土陶制品。1985年,驻绵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资160万元,由市文物管理所负责新建碧水寺。

1986年动工,1990年建成2.07公顷,依岩就势,因地制宜,建成长达500余米的带状寺庙园林:碧水寺、馨香园、碧水轩、凌云阁、环秀楼、子安院、北亭、望涪亭、凝碧亭等仿古建筑群。随着越王楼的建成,又在越王楼停车场对面,绵山路临江处新建大门一处,与越王楼相映成趣,构成大唐绵州街区一景。

稿约

本栏目围绕绵阳的地名典故、人文传说,向广大读者征集“地名故事”。欢迎投稿或提供线索。

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展示发展新成就”系列报道 做事创业履职尽责争一流 治疗挽救殚精竭虑育新人 ——来自全国标兵强制隔离戒毒所绵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报道

绵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绵阳市游仙区游仙镇,是市政府的序列编制单位,建立于1995年10月,担负着绵阳市5县1市4区的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任务。近年来,该所一直坚持以争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