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拓展传播阵地 强化对外交流绵阳市多渠道多载体多实体保护传承“非遗”

绵阳日报 2017-07-16 07:32 大字

本报讯(仝青记者彭雪)选送非遗传承人到西南民族大学参加研培学习;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活动,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成都第六届国际非遗节上,加入现代元素的绵阳特色非遗产品成功吸引游客的同时,不少产品搭上了开向世界各国的“列车”,将“养在深闺不为人识”的“深山少女”变成了“时尚俏佳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中心积极发挥非遗保护在推动绵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绵阳非遗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广泛开展基础工作,摸清家底。绵阳市通过普查、整理、建档等形式,共形成文字,照片,录音,卷宗等基础成果,普查成果3319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岁时节令等多个领域。编制发行《绵阳市非遗图典》,《羌族非遗口述史》等。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7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36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71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600余项。拥有各级传承人170余人。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实施非遗“四进工程”,探索传承保护新路子。绵阳市有关部门通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展示、展销、展演等常态化“四进”工程。目前,全市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学校已达40余所,16所学校挂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0余个项目扎根校园。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设立“非遗工作室”,搭建了教、产、销的新桥梁。建成绵阳博物馆“非遗陈列厅”展示绵阳最具特色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建成虎牙藏族斗牦牛传承所、金峰雄狮传习所等各类传习所及传习基地25个。大力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现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智慧运用互联网+,扩大影响力。绵阳市搭建了开全省之先河的非遗数据库、非遗信息网、微信公共平台等多个非遗保护数字平台,基本实现了全市非遗保护网络互联、资源互通、成果共享。

加强对外交流,展示“绵阳风采”。绵阳市羌族草编、平武剪纸、玉龙化石雕刻、文昌年画等30多个非遗项目,已成功走出国门,先后在芬兰、新加坡、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进行展示展销和文化交流。

搭建学习展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绵阳市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开办的各类非遗普及培训班、研修研习班,不断提高传承创新水平和项目发展能力。并以传承为核心、产业为纽带,利用各种文化场馆、市民广场等举办非遗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成功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国际非遗节,并分别获得“太阳神鸟杯”展示、展演的金奖、优秀奖等殊荣。连续多次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绵阳非遗在国家盛大节日上大放异彩。

如今,绵阳的非遗项目正以多渠道、多载体、多实体传承发扬绵阳非遗文化,从而助推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新闻推荐

剑南路西段部分道路即将交通管制 市政施工分三阶段进行 建议市民错时错峰出行

12日,记者从绵阳市交警部门获悉,根据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安排,城区剑南路西段部分路段将进行道路施工作业。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保障城区交通安全畅通,根据相关规定,交警部门决定对施工路段及周边道路实...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