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阳十一中“三H”特色文化励志导行促发展

绵阳日报 2012-11-20 04:05 大字

和谐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正如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所说 “校园精神之美原则在于崇尚宽容,善于妥协,追求高尚,淡泊明志”,宽容是大度,其结果是和谐,和谐就是追求美、善及其统一的过程。近五年来,绵阳十一中学在学校校长刘值兵的带领下,按照“崇尚服务,经营幸福”办学理念,坚持“活力、合作、和谐”(学校取三词的首字母,简称为“三H”)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再次选择了创建“三H”教育特色学校的课题,精心打造“三H”教育的学校文化,以此励志导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特色,提升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绵阳十一中是经开区一所具有35年办学历史的单设初级中学。在跨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都要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面对新的形势,学校从实际出发,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用“三H”教育特色文化浸润师生,引领师生智慧求索。

构建“三H”

特色内涵的“十一中精神”

绵阳十一中在本世纪的头10年里伴随着辖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学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十一中的教学岗位,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整个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学校教师忘我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教职工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被上级领导和社会誉为“十一中精神”。

在塘汛镇快速融入绵阳市城市化的进程中,社区居民主要来自失地农民和不同行业的务工人员,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居民收入差别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区群众和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但是,他们普遍忙于生计,关心孩子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识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加之一批务工子女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学习程度、个性心理差异较大。这些都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面对如此学情,学校早在2007年就如何提高办学品质,让辖区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结合学校实际,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在潜力入手,培养师生强健体魄,充满活力,主动竞争,精诚合作,达到自我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路,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中构建学校的文化特色。2008年到2009年学校曾先后邀请了涪城区教师进修校专家谢云、绵阳师院的专家到校分析论证学校的文化特色,最终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崇尚服务,经营幸福”,在校园内和师生中形成了“活力、合作、和谐”的良好文化氛围。距离产生美,时间距离也正是产生学校之美的重要源泉,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三H”教育正是传承了学校“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十一中精神”,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师生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十一中人主动和谐发展。

“三H”教育中,“活力、合作”是手段,是途径,“和谐”是终极目标,即通过师生的健康体魄,充满活力,主动竞争,合作共赢,促进人人自我教育,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强调活力,就是让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展现自信,通过搭平台,定目标,我奋斗,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形成信念,净化心灵,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合作,就是要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主动合作,达到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让初中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一生打下基础。

发扬“三H”

特色文化的教育感染力

在“5.12”地震后,周边的学校都得以重建,无论校貌还是设施,都远远超过了十一中。但十一中并末因不能重建而悲观泄气,相反,学校继续走内涵发展为主的科学发展道路。

在软环境上,凸显“三H”。为了使“活力,合作,和谐”深入人心,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刘值兵校长把“三H”教育特色文化用精准易记的话阐述清楚。学校从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多方面阐述了“三H”的内涵。每学年开学初,班主任组织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学校发展历史和 “三H”文化内涵。这些文字虽是形式,但经过反复呈现,不断强化,师生都已经记得准,悟得透了,“三H”文化在师生心中牢牢扎下了根。

在硬环境上,为发挥“三H”特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育人功能,我们建立了校训“合作,共进,感恩,超越”文化墙,精心设计了“三H”教育主题橱窗、校徽;利用教室外的走廊,开辟了“三H”文化艺术长廊,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构思作画,每月都有新主题,如:我健康,我快乐、自主与合作、畅享和谐家园、我的青春我作主……形成了“三H”教育的校园环境;楼道文化建设也是独具匠心,学校在师生中甚至家长中广泛征集“三H箴言”,如:“合作学习助成长,和谐教育校兴旺”,“活力缘于健康,生命赖于运动”,“多俯下身子校园一片洁净;常礼让一步,校园温暖如家”……用这些箴言与名人名言一起,悬挂于楼道上,达到了墙壁语言静默无声,浸润人心的作用。马卡连柯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绵阳十一中许多班主任对此深有感触。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教室文化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恬静、典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师生们的情感在这里时时处处受到感染、熏陶,“三H”教育的功能日益显现。虽然教育的外显形态,更多地体现于“教”上,但教育之精义,则凝集于‘育\’中……“育”更多地依赖于渗透,依赖于文化的浸润。“经由缓慢、艰难的文化浸润而‘育\’成的品性,往往是深深镌刻于学生的内在生命之中,因而其效果更持久,影响更为深远。”

传承“三H”

特色文化规范引领师生

学校的生命在于学校的特色,以制度建设推动现代学校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学校的办学传统。“活力,合作,和谐”是十一中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形成和发展的竞争力基础,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意义和示范价值。在十一中,所有的制度、公约都围绕“三H”,由师生民主参与订立,这个过程就是“三H”教育的过程。学校制度建设始终考虑的是如何真正使师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作为学校的主人,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全都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共同愿景以及规章制度,教职工都了然于胸,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权、利以及行为的边界,大大提高了师生执行制度公约的主动性和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守护者。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创新管理机制,降低管理重心,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提升年级组的管理层次,使之与学校处室同处一个层面,强化年级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管理职能。转变教务处、政教处等处室的职能,使他们更多地做好“协调、指导、服务、评价”等工作,营造与优化了合作的创业环境。同时,学校制定了“教师校本研修制度”、“校本教研课题管理制度”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教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模式,引领教师学习、实践。每年教师节,学校给每位教师送上贺卡和一枝鲜花;每年暑假的集中学习,教科室给每位教师量身定制一封慰问信,指导教师在休闲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倡导教师完成“五个一”: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份读书笔记,整理一份精彩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参加一项课题实验。同时,在教师中大力提倡自主求索,资源共享。引领教师自觉践行“三H”教育的学校文化,争做有活力、讲合作、和谐发展的特色教师。

“三H”教育学校文化的着力点是育人,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学校的服务对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尊重和保障服务对象 (学生和家长)利益和权力的一种质量承诺。”让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到行为规范的制订,本身就是激发学生活力,讲究合作,追求和谐的教育过程。学校充分利用校、年级两级学生会、团总支、家长委员会、各班班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认真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和家长代表一道商讨制定了十一中学生行为系列制度。一系列的学生行为规范体现了“三H”文化,又来自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规范的指导下,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活动方案,政教处把关审核,最后交由学生会、团总支自主组织,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学校的“新生入学周教育汇报表演”、“纪念五四文艺展演”、“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主题班会活动等活动全部由学生合作独立完成;甚至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学生邀请家长参与也是由学生发起并组织,教师只作指导和咨询;学校的广播站也交各班轮流播放,由团总支进行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在“三H”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受到和谐教育比任何说教都要强,而他们的各项综合能力在“三H”教育过程中也迅速提升。

践行“三H”

用特色课程搭建育人平台

校园是塑造学生精神品貌的场合,而课堂更是使师生的生命放射灵光的场所。只有关注和追求课堂教学的特色,才能真正落实学校特色。“活力,合作,和谐”教育,必须要有具体可行的特色项目群作为支撑,学校先后建立和实施了以下七个特色项目:“121”高效课堂模式、田径传统特色项目、国际象棋特色项目、经典诵读特色项目、美术手工制作特色项目、百句英语特色项目、十一中“时间银行”特色项目。在特色项目实践中,学校以课程为主渠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和多元评价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差异发展。

激发活力,倡导合作的“121”课堂 学校在深入学习江苏南京东庐中学的课堂模式后,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课堂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实践着以“121”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学校的集体备课成效显著:首先是“三案”编制已经进入到第二轮,各学科的“三案”设计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大批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合作,迅速成长起来,涌现出了像况文、陈诚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正如况文老师在参加市上赛课获奖后动情地说:“都是集体备课促成了自己的快速成长,也是‘121’课堂成就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了规则意识,一个个独生子女在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中学会了协调,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人际关系更和谐了,在愉快的合作中体会到了精神对话的无穷魅力和成长的幸福。

校本课程,注入活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组织相关教师先后开发了 《合作学习手册》、《国学经典诵读》、《国际象棋教程》、《田径特长生教程》、《清风雨露——写作教程》、《育德》等“三H”教育校本教材。把经典诵读、国际象棋纳入课程表,执行周课时计划,其它校本教材分别纳入体育课、语文课、主题班会课执行。这样就形成了多元化育人载体,用特色课程搭建起宽广的育人平台。此外,我们还积极挖掘学科教材中 “三H”教育的文化内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H”特色文化。深深吸引了全校学生,孩子们在展示活力,合作共享中感染他人,幸福成长。

彰显服务,强调合作,“虛性”德育实化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工作许多时候都是一种“虚性”的教育,即道理可以说得洋洋洒洒,收效却不会好,且往往难以评估。现在有了“十一中时间银行”的推行,德育实化变得容易了一些。

时间银行建设:学校成立由团总支书记任行长的时间银行,各年级成立支行,各班成立分理处,系统建立学生时间币支存系统,把全校学生所有的活动按质折算成时间币,存进时间银行,并且进行了月、学期储蓄账目公示。学生在学习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支取时间币以换取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服务。时间银行特色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德育的不足,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感恩。

继承“三H”教育,积淀学校文化。绵阳十一中将继续用“三H”特色文化励志导行,引导师生在“和谐”教育中大胆求索,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值兵 记者李正强)

新闻推荐

绵阳楼市首届“榜样力量”评选结果公示随行榜样力量 卓越前进方向

9月初本刊在绵阳市房管局、市房地产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绵阳楼市首届“榜样力量”评选活动,历经2个月的宣传和展示,在业内专家、媒体人士、广大读者的初评之后,经由媒体评审团、大众评审团半个...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