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奋力冲刺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草溪河整治工程效果图。(绵阳高新区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绵阳惠科新型显示器件项目点亮。陈冠宇摄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智能电视生产线。 徐明发摄
科技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蒲滔摄
国家高新技术成果发布中心。 蒲滔摄
近日,绵阳发布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在疫情冲击下,绵阳经济发展“韧性”得以体现,特别是工业投资逆势增长,而3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经济发展呈现积极变化。
观察发现,绵阳良好的发展态势,已保持了相当长时间。以该市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为例,国民生产总值创下新高——达到2856.20亿元,增长8.1%。
这距离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标准——3000亿元-4000亿元,越来越近。
作为全省经济实力排名第二的城市,绵阳一直位列成都之后,身居“次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绵阳领先其他城市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一度出现前面“标兵渐远”,后面“追兵渐近”的状况。
这,激发了绵阳加快发展的决心。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赛道”上,绵阳一直铆足劲,特别是自该市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以来,一系列发展的“大动作”相继启动——产业升级、优化环境、振兴县域、推进落实……
新机制、新格局、新作风,让绵阳创新的“脚步”更坚定、落实的“步伐”更有力。向着全省经济副中心的目标,绵阳奋力冲刺!
□明远 李 睿陈冠宇
新机制
抓项目不松劲 做实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
4月29日上午,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伴随现场人们的欢呼声,这个投资240亿元的新型显示器件项目正式点亮,迈向量产。
而在此之前,该项目部分产能已被客户预订。每年可给1440万台43吋的电视提供液晶面板,预计年产值将达150亿元,届时绵阳将再增一家“百亿级”企业。
时间回到2019年7月,绵阳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正式量产并交付。该项目总投资465亿元,是绵阳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体工业投资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之一,全部投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00亿元。
为何如此体量的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户绵阳?答案就是绵阳高度重视产业项目,尤其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成绩显示于现在,而铺垫则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以京东方绵阳项目为例,绵阳建立了市级领导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工作机制,市领导挂帅对京东方绵阳项目“一包到底”,协调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京东方绵阳项目创下了多项业内纪录——从开建到主体工程封顶仅用时400天、从签约到量产仅用时两年半,创造了环评速度、国家政策获批速度、项目建设速度三项业内第一。
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绵阳将工作延伸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达产。如今,通过几年的努力,绵阳全市上下已形成了体系完备、运转良性的项目工作机制。
更关键的是,绵阳通过抓项目,真正在产业链条上形成良好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绵阳过去存在“缺芯少屏”的产业短板,而随着一批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项目落户,绵阳正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在产业分工上已抢占先机。
新格局
区域协同发展“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同频共振
近日,九绵高速江油涪江特大桥工地上,1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据现场工程师介绍,作为九绵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性工程,这座大桥预计将于2020年实现合龙。
九绵高速牵动的,不只是江油市。这条从九寨沟到绵阳的高速公路,连接平武、北川、江油、游仙等地,承载着绵阳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2018年绵阳创造性地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
其核心在于组织和发动各区域“各出各的优势牌”“各拿各的特色菜”,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错位发展之路,在做强“一核”的同时,更加注重“两翼”齐飞和“三区协同”。
2019年,是绵阳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绵阳各个县市区纷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G347梓潼至江油段、S209改建三台段等公路建设项目开工;S415江油至平武界公路建成通车……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正在绵阳大地上得到释放。
而从更高维度看待九绵高速,这还是绵阳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的大通道。
绵阳坚决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对外合作力度,把通道建设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来攻坚。为此,绵阳强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建设,按照“外部联通、内部贯通”要求,“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扩大北向、打通西向”,持续用力推进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大通道促大开放。
2019年,绵阳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达到716公里,居全省第3位,全市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增长37%,突破1000公里大关,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200公里,绵阳机场已开通至全国43个城市55条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
如今,随着全省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绵阳对外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正在扩大,为绵阳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开放活力。
新作风
创新载体抓落实 优良营商环境成绵阳“新招牌”
近日,位于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移柯智创通信公司无尘车间内,全自动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转,一旁的工人们也井然有序地操作着,开足马力生产无线通信模组产品。
2018年7月底,公司从深圳搬到了绵阳,以租赁厂房方式,建设4条模块贴片生产线、6条测试线和6条软件植入生产线,从项目签约落地到投产出品,仅用29天。
为该项目落户“保驾护航”的,是绵阳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围绕项目落地,绵阳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五个一”工作机制。“五个一”即“围绕一个重大产业项目,安排一位市级牵头领导,明确一个责任单位,成立一个项目工作专班,制定一套项目推进工作方案”,旨在明确工作责任,发挥市级领导牵头抓总作用,对项目建设“一包到底”。
在市级领导抓重点项目之外,绵阳还在全市开展“抓落实作表率行动”,针对部门、县市区(园区)“一把手”,启动了包括压实职责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在内的4个方面共17条“硬”措施。
经过几年实践,绵阳围绕项目抓落实的一系列做法已初步完善,而这股务实工作作风也开始向其他领域“传播”,正形成绵阳区域竞争的“软环境”优势。
求实、务实、落实,这种工作作风还在不断深化。2019年10月25日上午,绵阳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前的火炬广场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市县两级“一把手”现场向基层企业、群众做出公开承诺——“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
该活动旨在切实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意识,着力为基层企业、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优化该市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
得益于绵阳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营商环境,2019年,绵阳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免税费99.73亿元,纳税人满意度居全省第2位;深化“放管服”改革,绵阳市本级1654个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99.7%,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减至2个、2.5个、80个工作日以内,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减44.03%、52.6%……
随着各项工作推进,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在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路上奋力冲刺。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
一张白纸绘出生态打底新画卷
“以前河两边全是石头和杂草,今年回来看起舒服多了。”“五一”期间,绵阳高新区居民王勇胜发出感慨,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他,对安昌河的生态改善颇感惊讶。
5月初,安昌河八家堰段,以往两岸的乱石杂草已变为上万平方米的草坪、绿化和公园,工人和机械正在对园内的基础设施和植被绿化进行最后的完善。
改变的原因,是绵阳为安昌河“量身定制”了“颜值提升”项目,目前安昌河两岸绿草如茵,闸坝蓄水后水面开阔,水鸟栖居,生态效果初步呈现。与安昌河同时进入综合整治阶段的还有草溪河,现河道两岸已覆盖植被,河岸两侧的小山丘景观也已见雏形。
作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生态打底工程,在“生态打底科技为魂”的理念下,总投资超百亿元的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项目、草溪河、安昌河整治项目纷纷落地,这些项目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本底,也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城市新中心
新区建设,规划先行。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绵阳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如何做好规划这道必答题?2016年,《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以“生态至美、科技至伟”为规划主线,以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为总体定位,绘就了一张发展蓝图。根据规划,城市新中心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形成“一带、一廊、多园、绿织成网”的绿地系统结构。同年,绵阳市在全川近20个地级申报城市中,以综合分第一被列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草溪河、安昌河整治项目的建设打造同时满足于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要将一个原本远离主城中心,有待发展的区域,打造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绵阳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生态本底,在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活上寻找平衡。在空间结构上,规划延续城市整体发展方向,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范围内将构建形成“一体两翼、两轴五心”的空间格局。功能布局上,按照产城一体、配套完善的思路,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城市功能在考虑自然地形、行政区划、空间结构、人口规模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划分居住社区。
守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2019年,绵阳市共列出42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其中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攻坚项目99个,总投资约668.2亿元,约占半壁江山,而生态打底类项目为其中重点。具体到建设施工中,在项目建设现场,工地的喷淋系统均采用先进的高压喷雾机,把空气中的扬尘降至地面,此外,在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几乎有着同样一个细节:建设过程中的裸土被加密的防尘网实施全覆盖,网下播撒了草籽,青草的生长将有效控制扬尘,以此美化工地,实现绿色作业。
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过程中,绵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基于此,绵阳在对固有生态问题整治之外,同时将招商引资目标锁定在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上。2019年7月,绵阳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正式量产并交付;2020年4月29日,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建成点亮……产业结构的优化,让生态、持续发展由规划走向现实。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大事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2月,绵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专职副书记任指挥长。
2015年12月,指挥部更名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担任组长。
2018年1月,增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并成立了综合协调、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用地保障、资金保障6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2019年3月,再次进行成员增补和分工调整,明确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副组长。同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从简政放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成果转化、财税金融、土地能源6个方面给予20项支持政策事项,着力推进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为加快集中发展区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020年3月,根据市委有关决定,鉴于集中发展区领导小组负责的工作属政府职权范围事项,主要负责人调整为市政府主要领导,更加精准明确了各组、各有关单位的职能职责。
在不断完善集中发展区建设组织领导的同时,领导小组及各专项组工作规则、重大项目对接沟通、督查考核办法等工作机制也在进一步调整优化。
2015年,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
2016年,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0.96亿元,产业培育项目完成投资33.1亿元。基本建成启动区骨干道路主网。
2017年,组织开展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全年协调推进5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2.12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6.37亿元,实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双百亿”目标。
2018年,组织开展集中发展区建设攻坚行动,74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15.54亿元,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四纵四横”的道路系统骨架基本形成;实施产业培育项目
59个,完成投资197.31亿元。
2019年,全力推动综合管廊、纵横干道、草溪河综合整治、引通济安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99个,完成投资106.5亿元,高铁大道、滨河北路、安昌河综合整治一期基本完工,二环路四期主线实现通车,新区形象初步显现;加快推进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中电科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等55个产业培育发展项目,完成投资223.14亿元,京东方等17个项目竣工投产,科技智谷科技园区正式开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健谷欢)为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江油市总工会在4月至6月开展庆“五一”十大系列活动,引导该市28万职工为实...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