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索机抛秧技术 他把秧苗“吹”进田里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6-20 05:31 大字

在制种基地,袁良琪(右一)向何刚介绍机抛秧的效果。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今年大春时节,江油市硕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良琪在当地确实风光了一盘。由他改装的抛秧机接连参加当地的制种抛秧现场会、优质稻机抛秧现场会,省工、省时、高效的机抛秧令现场观摩的乡镇农服中心主任、村组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民代表等大为赞叹。然而,抛秧机从构思到改装成形,却花了袁良琪6年时间。

灵光一闪用喷雾器机抛秧

袁良琪搞水稻制种已有20年,他深知人工栽秧的艰难——1人1天只栽得到1亩!而水稻制种在育秧、栽秧、打药、追肥、管水、赶花、收获等环节,1亩竟需要21个工。作为种植大户,他既要想办法解决劳力问题,又要解决速度问题,况且,农村也找不到那么多劳力。

2011年5月,他在绵阳市游仙区流转土地制种期间,一天凌晨突然来了灵感。他说:“我喊人找来两斤常规稻种,育秧搞试验,20多天以后苗子出来了,我就在机动喷雾器打药的风管上加装了一个类似铁撮箕的装置,把秧苗放在这个装置里,通过喷雾器的风力把秧苗吹出去。当时是在旱地搞的试验,竟能吹15米—20米远。后来,我又改在水田试验,1小时做了3亩。”

此后,袁良琪将机抛秧技术服务于自己的基地,1台机动喷雾器,两个人配合,一天下来机抛了15亩的秧。

平台车下田机抛秧效率更高

“后来我又觉得一个人背一台机动喷雾器,在田里来回走动的机抛秧,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袁良琪说,“最终要解决劳动强度和速度的问题,必须车子下田,操作方便。”

于是,袁良琪去年又买来一台旧插秧机,将其前部的动力平台改装为适宜机抛秧的平台车,在平台车上,可以安放机动喷雾器实现机抛秧,同时还改装了一台强力风机用以机抛大龄秧。这样,一台平台车下田,3个劳力配合,人坐在平台车上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效率得到提高,一天可抛40亩的秧。通过平台车下田实施机抛秧,在水稻制种诸环节可比传统方式总共节省6个—7个人工。

近两年,袁良琪为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的种粮大户提供了机抛秧服务,两年共计服务2200亩,每亩服务费收取50元,除去成本,纯利润达到了25元/亩。

不过,人背负机动喷雾器的机抛秧和平台车式的机抛秧,袁良琪都一直兼用。他说:“20天—30天的小苗或者不适宜平台车操作的小田块就适合人背负机动喷雾器完成机抛秧;50天左右的大苗,则必须在平台车上通过强力风机才能完成机抛秧。”

“机抛秧技术改变了人工栽秧、人工抛秧的传统模式,节省了人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江油市农牧局粮油作物站站长何刚说,“这一技术对大户特别有利。过去,从开秧门到关秧门,栽秧要花一二十天,很费人工,大户往往因此错过了最佳栽插时机。机抛秧能确保大户在最佳时间把秧子移栽到田头。同时,机抛秧能保证每亩有近2万株的基本苗,密度大、返青快、有效分蘖多,相应地提高了水稻产量。”

新闻推荐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昨举行江油主题日演出 原创歌曲发出邀请:“喜欢江油你就来”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诗仙故里”江油文化主题日展演,昨(14日)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来自江油的文艺工作者们,以歌舞、戏剧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向各地来宾展示唐代诗人李...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