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合社的生存模式调查
葡萄“树王”结出六种口味
□肖一丁 本报记者 罗向明 文/图
在双流县彭镇羊坪社区,有这么一棵葡萄树,粗壮的藤蔓向外延伸数十米,茂密的叶子覆盖了园子上方数百平方米的空间,更为神奇的是,这棵树上居然结出了6个不同品种的葡萄。
8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羊坪社区的葡萄种植合作社,刚跨进大门,头顶上密不透风的葡萄藤立刻让人感觉阵阵清凉,一串串娇脆欲滴的葡萄挂满了枝头。这个“葡萄园”,其实只是一棵葡萄树,根部树围约80厘米,树根半米处分成两个大枝桠,再往上,每个枝桠再衍生出更多的小藤蔓,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盖住了整个园子。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显洪介绍,这棵巨型葡萄树种于2005年,枝蔓覆盖面积超过300平方米。
除了树形巨大外,树上结的葡萄居然也各式各样,有的两串相邻的葡萄形状、大小、颜色完全不同。杨显洪说,这是通过嫁接技术实现的,“它的母体是四川红9号,后来我们通过反复钻研和实践,陆续嫁接了美人指、金手指、紫地球、茉莉味、荔枝味5个品种,总共为6个品种。”
相对于树的面积大小,“树王”每年的葡萄产量仅为300斤。“我们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了每条藤的结果数量,以保证每串葡萄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使其品相、口感更好。”杨显洪介绍,合作社还将尝试在这棵树上嫁接更多的优质品种,让游客能在一棵树上吃到十多种甚至几十种不同口味的葡萄,把这棵葡萄树打造成“母本树王”。
生存模式
跨省生存,全国唯一
龙泉果农的“有组织”跨省之旅
8月6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大早,一批新鲜葡萄和桃子运抵武汉市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1小时内即被送往武汉市区的各大超市和周边大城市。这批水果来自136公里外咸宁赤壁市的“绿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绿态专合社”),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都市龙泉驿区和湖北咸宁赤壁市两地农户共同发起成立,理事长名叫李志刚,来自成都龙泉驿区。
“带着龙泉果农有组织地闯天下”,“绿态专合社”从2008年成立至今,李志刚与龙泉果农一起,带着赤壁农户,在赤壁市建立起一片面积为8350亩的“跨省农业飞地”,龙泉农民也发出了“每年能买一辆70万元‘豪车\’”的“豪言”。
□本报记者 冉倩婷
跨省种水果 收益率飙升
“我的30亩葡萄去年种苗,今年纯利润差不多20万元。”徐丛彬,龙泉驿区柏合镇健康村农民,去年加入绿态专合社到了赤壁,就是他发出了买“豪车”的宣言。“果树一般三年长成熟”,徐丛彬此前曾在龙泉从事水果种植多年,他预计自己的30亩地明年的纯利润为50万元,后年就能达到70万元。
70万元是个“超级数字”,因为对比“本土”龙泉,同样30亩成熟期葡萄种植规模,其纯收益是30万元——那还得需要果农自身拥有高超的种植技术。
“40万元的‘差价\’主要来源于两地种植成本的‘价差\’。”李志刚介绍,目前,龙泉周边用于种植水果的土地地价为每亩2200元,赤壁为每亩500元。劳动力成本更是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赤壁劳动力成本为每人每天30元,成都价格在60元以上。“采摘季节每天请个50人,成本差别至少是每天1500元,一年算下来就不得了!”
另外,比龙泉更利于水果生长的自然环境也让“赤壁产”水果的单价更高。目前是葡萄上市的旺季,在武汉市水果批发市场,“赤壁产”葡萄单价比“龙泉产”高出5块钱。
李志刚说,截止到目前,到湖北赤壁种水果的龙泉果农有50多户,“每户都租了约30亩地,都挣到了大钱”。
组团“闯天下”致富有把握
说起自己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到湖北种水果,除了想挣钱,徐丛彬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喜欢打工,就擅长、喜欢种水果”。
目前,绿态专合社已经发展了500来户成员,其中50多户龙泉果农大多是龙泉驿区柏合镇人,几乎都是跟徐丛彬持同一种想法的龙泉水果种植能手。
“龙泉驿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发展越来越快,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异地)创业发展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林向勇介绍,柏合镇共5.5万人,其中4.9万人是农民,柏合镇位于开发区,近些年的失地农民呈飞速增长的态势,这些农民“农转非”后,“专业技能得不到发挥,一些人也不一定能适应进工厂,而且收入不见得比他们种水果高。”
其实在2008年绿态专合社成立之前,已经有过龙泉果农在外省靠种水果发家致富的个例。至今,龙泉果农邹德木的“年挣400万创富神话”依然在龙泉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龙泉果农对离乡异地种水果跃跃欲试。“但成功的也仅仅是个例,大多数人都失败而归。”李志刚说,果农在异乡单打独斗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不清楚当地的土壤结构是不是适合水果以及适合种什么品种的水果,果农自己难以判断周边市场走势和容量,由于个人种植规模不大也很难得到当地的政策扶持。多种因素曾经导致龙泉果农跨地域种水果致富的成功率很低。“龙泉果农有组织地闯天下,成为破解成功率低难题的一种尝试。”李志刚说,“绿态专合社”的成立,让在外的龙泉果农有困难能找到组织,并帮助他们进行生产和销售。
跨界“帮带”桃花节走出去
这个全国唯一的跨省专合社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李志刚介绍,专合社首先按照“股份运作、企业经营、整体规划、分户管理、统一产销、按效分红”的运作模式运营,让从龙泉来的50多户“土秀才”在当地进行“一传十,十传百”式的技术教授。“也就是做好普通专合社要做的事,这是基础。”李志刚说。
专合社的成立,龙泉和赤壁都有所需。龙泉要给失地果农找一条他们能够欣然接受的就业新出路,赤壁则亟须水果种植技术来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并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的大规模土地被荒废闲置的问题。绿态专合社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明确:“引龙泉”和“带赤壁”。
8月底,葡萄和桃子将基本下市,届时,绿态专合社今年向武汉批发市场输送的这两种水果将分别达到30万斤和200万斤。总共230万斤水果,全部贴上的龙泉“驿都”品牌。李志刚说,龙泉的水果品牌在全国很多水果市场上已经有品牌效应,更有利于拓展销路,提升产品附加值。
为了促进异地现代农业发展,龙泉驿区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今年还成立了“现代农业(异地)创业发展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还为跨省专合社提供“智囊团”服务,“智囊团”成员包括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龙泉驿区的水果种植专家。“上半年,成都专家去赤壁当地搞了三次培训。”
7年前,李志刚到赤壁担任绿态专合社理事长的时候,当地还没有一家农家乐。“现在,这里的观光农业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我们还将争取把赤壁变为龙泉桃花节的分会场。”李志刚说,绿态专合社在赤壁的种植规模预计几年内将达到5万亩规模。
生存模式
合纵连横,借势发力
蜀岭的跨产业联盟实践
别人是把几十家农户“凑”起组建一个合作社,王仕全却把几十家合作社“凑”成了堆,组建起合作社联社。
2011年12月,由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的江油市蜀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为全省首次尝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时隔两年多,试点成效如何?7月24日,联合社理事长王仕全异常忙碌,“准备接个单子,对方要三千亩葛根,一家合作社是吃不下的,协调几家一起来搞。”
□肖赟梅 本报记者 吴璟
“单打独斗”,合作社“看上去很美”
没成立联合社之前,王仕全是江油市弘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09年,在大批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潮流”中,养殖大户王仕全也赶了把“时尚”,组建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不久之后,王仕全就开始犯难,“合作社就是‘看起来很美\’,政府也鼓励支持,但真正想做好不容易。”
“一是缺人才,在农村45岁以下的农民少之又少;二是缺政策,不是国家没有政策,而是我们要不来,既写不来材料,又不会填表格,整个财务都难。”不过,在王仕全看来,更难的还是第三个原因,“市场不能把控。一旦市场不景气,他们就直接到农户家里去压价,超低价收购。”
对这种情况,王仕全也很无奈,“几百头猪养在家里,一天的饲料都是好几千块,一些农民也不得不以低价卖出。”
归根到底,还是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太低。更不可避免的是,同类产品的“区域价格大战”。“比如生猪,江油市内就有近十个专业合作社,大家各自为政,抢市场,拼价格,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
2011年,一个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会议在成都召开,王仕全受邀参加。“会上有人就提议说搞一个合作社联社。”王仕全决定尝试,召集了江油市弘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江油市德太葱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江油市九岭镇苏溪折耳根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组建蜀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中,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
“抱团经营”,联合社直销盈利
联合社主要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贮藏、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实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标准化生产、培训品种引进及推广、质量管理、品牌、产品销售、风险保障、盈余分配“八统一”。
看似简单的“组合”,却让谢东所在的江油市四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就是不愁销路了。”
贴上“蜀岭”的标签,此前四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名”蔬菜,也有了新身份,并顺利进入到联合社的基地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在联合社已建成的2个基地农产品配送专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产品直销门店,5个基地农产品配送学校等单位,谢东的蔬菜都能占“一席之地”。
更让谢东兴奋的是,通过联合社,自家的蔬菜竟也能卖上网。2013年12月12日,联合社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开通,“这些尝试,一方面让我们不愁销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流通环节,售价比市场价便宜,市民和农民都受益。”
如此一来,“区域价格大战”也没有了。“联合社的价格都是统一的,成员之间还可以进行分工合作,比如这个三千亩葛根的项目,因为规模太大,就可以三家合作社一起来合作。”
“旗舰出击”,“家庭成员”借势发力
据统计,目前,蜀岭种养殖联合社已发展新成员单位86个,其中,涉及种植业合作社44个,养殖业合作社42个。累计工商注册资金 8616.3万元,入社社员户10990户,带动农户2.2万余户,固定资产投入1.03亿元。王仕全介绍,2013年联合社实现经营收入960余万元,实现利润76万元,向成员返利60万元。
如今,联合社还在绵阳市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江油造”农产品批发配送专区,每天大量农产品批发到全国各地。同时,各个直销店本地批发业务也同样火热。
联合社依托成员单位“三旺”仔猪合作社,在石岭村新建农产品批发专区、气调库、冻库和包装精加工车间,建设面积达到27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600万元。
联合社成立以来,已统一组团把“江油造”农产品送进两届由省农业厅主办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迎春展,以及“绵阳造”农产品展销会,江油农产品受到更多人喜爱,名气也越来更大。特别是参与近一年来的“川货全国行”、“中俄獭兔大会”等重大活动,为江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跨出国门创造了更好条件。
生存模式
科技支撑,品牌聚势
三丰原的两大“法宝”
□本报记者 严芳
8月5日,德阳三丰原肉产品专业合作社自己开通的购物网站上线运营了1个多月,通过网上支付,这家农民合作社成功试水电商,把自己的肉产品直接从农场送达到买家的厨房。
与一般的农民合作社不同,三丰原是先掌握了“苜草素”发明专利技术,而后再成立的无抗养殖专合社。2009年9月三丰原专合社成立之初,是一个只有6个人的创业团队;如今,合作社覆盖了6家生猪养殖大户和10余家蛋鸡养殖大户,带动了周边360户农民。
三丰原肉产品专合社理事长李顺荣介绍,“苜草素”是紫花苜蓿提取物,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合作社通过无抗养殖生产的肉蛋能够达到并优于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专合社以技术和品牌做保证,帮助农户规避了疫病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李顺荣介绍。2013年,禽类市场不景气,但三丰原专合社仍然以9元每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的鸡蛋,高出市场平均价0.8元。今年以来,猪肉行情下跌,专合社以15元每公斤的基本价收购毛猪,高出市场平均价3元。
如今三丰原的无抗肉蛋产品进了1000余家成都超市、近100家德阳超市,拥有2000余家家庭配送客户和4家专卖店,基本形成了紫花苜蓿种植+苜草素饲料生产+无抗生猪养殖+无抗蛋鸡养殖+屠宰配送+连锁专卖+宅配送+专家大院的全产业链。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李顺荣将原因归于两点:一是专合社拥有无抗养殖的核心科技,二是三丰原用了近5年时间树立自己的品牌。
三丰原在旌阳区新中镇茶店村有座漂亮简洁的小楼,这是德阳市畜禽健康养殖专家大院,汇聚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佟建明研究员为核心的专家教授。专家大院建立了以苜草素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即无抗饲料、先检后免、风险点防控、投入品种目录、全程溯源,保证生猪蛋鸡养殖过程中,全程不使用抗生素、色素和激素。
另一方面,三丰原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逐渐树立了健康肉蛋的口碑,“这几年基本没赚到什么钱,但是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李顺荣说他从中获得一项启发:创品牌要么投入资金、要么投入时间或耐力。
记者观察
一有科技支撑,二有品牌保障,三丰原尝到了成功滋味,但很多农民专合社并没有做到这点。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有一家生猪养殖专合社曾经尝试在德阳市区开专卖店,但开了一个半月就做不下去了,原因是缺少专业的营销团队和机制;农产品进超市是许多专合社的目标,但由于超市的结算周期一般在45天以上,而农户种植养殖的原料全是现款现货,资金链问题成为农产品进超市的“拦路虎”。再者,有些农民专合社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全凭感觉和经验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攻关难也是一大问题。
“农民专合社有80%左右属于个体工商户性质,没有和农户建立紧密关系。”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专合社“假大空”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一个老板在农村流转了土地,他给农民交租金,同时农民也来打工,这些农民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专合社会员,但通常老板是不愿意把他们纳入股东“花名册”,因为农民并没有出资也不负责种植养殖,最多算做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一旦成为股东会员,享受红利的同时也要承担风险,而农民是没有能力承担这些风险的。
农民专合社难以壮大和“假大空”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
新闻推荐
1月16日,江油市启动2015年首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涉及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三大类共21个项目,总投资达80.3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在25.75亿元的产业项目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