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强降雨来时 放烟花吹口哨报警

四川日报 2014-08-15 12:28 大字

山洪突来手摇报警器方圆两公里都能听见

□田映丽 本报记者 周海波

内江市隆昌县龙市镇严家滩水库汛限 364米,水位362.91米,今日降雨0.0毫米……8月14日,在隆昌县防汛办,每隔5分钟,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传回一张监测照片。

在隆昌县防汛办墙上,一张自制的地图清晰地标注出全县51个山洪灾害隐患处。2012年7月21日、8月30日隆昌的两场特大暴雨,让隆昌人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年初,隐患集中排查,配备手摇报警器,发放抽水机,村干部一对一联系发放明白卡,游戏软件普及安全知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个个“土洋结合”的防御办法,构筑起隆昌密实的预警避险网。“应急预案往往都是厚厚的几十页甚至上百页,但是我们的应急预案不一样,只有一张图!”隆昌县应急办综合股股长罗于林告诉记者,“全县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1441个。遇到险情咋能够迅速将它翻出来指出灾情具体位置?哪些人具体负责哪一块?如何指挥抢险?”将这1441个预案里排查的隐患形成一张地图。一图覆盖,一目了然。

去年5月,隆昌县在12个防汛风险大的乡镇建起了预警预报系统,配备了预警广播和手摇报警器。国土资源局地矿股股长郭胜说:“当山洪灾害来临,只要有力气使劲摇,手摇报警器的声音方圆两公里都能听见。”

隆昌县还给防汛乡镇每家每户发放明白卡。明白卡上不仅有防御山洪常识标识、预警信号解读,还标注了转移路线、转移安置地点,以及转移户主姓名、电话、家庭人数、防汛负责人的姓名电话等。

隆昌县还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设施设备的投资,2013年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动态监测系统,对全县重点的5座水库实施动态监测,同时对9座水库进行视频传送数据。由防汛办24小时值班随时进行观测,李步南就是其中的监测员之一。

李步南从事防汛工作20多年。他说:“以前搜集水位,需要乡镇的水利员搜集,上午9点打电话,下午两三点钟才传回数据,不仅如此,往往乡镇水利员搜集的数据有时还不准,数据一个月才更新一次。”

该系统实时监测的同时,还将文件、短信等及时传送到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而过去要将收集到的天气预报通知到成员单位和乡镇,全靠打电话,并且一打就是1个多小时。”李步南告诉记者。

敲锣报险情看桩知滑坡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文/图

8月7日下午2点,北川县曲山镇安子坪村村支书王清周手机里收到县国土资源局发来的短信:“预计7日20点至8日20点,我县有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部分地方有暴雨,请做好值班值守,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和撤离避让等工作。”紧接着,县气象局、北川老县城保护指挥部也发来类似短信。

作为村地质灾害监测员的王清周紧张起来。他马上对着安置点居民楼喊话,提醒居民晚上有暴雨,随时作好撤离准备,“我都不知道喊了多少次了。”在王清周家里,一面铜锣挂在墙上,“如果情况紧急,我可以敲锣,也可以喊话。”“我们现在是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8月13日中午,安子坪村村主任赵永全顶着烈日,对安置点周边的隐患点进行定期排查。只见赵永全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细竹棍,探居民楼旁一处裂缝,竹棍伸进去了一米深,“得赶紧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进行维修。”

在一幢居民楼墙外,自来水管不停地渗漏,水直接渗进旁边的一处裂缝。赵永全马上叫来楼内居民,“你们马上更换开关,如果水一直渗入裂缝,有可能会造成地基沉降。”

安置点旁边,是一个约20米高的护坡,密密麻麻抗滑桩牢牢地“钉”住滑坡体。在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平整的水泥路上补了一个“疤”,“这是前几年我们用水泥浆填充裂缝留下的。不然,水长期浸下去,有可能发生地质结构位移。在隐患点处立着几根地质滑坡监测桩,“这可是我们的守护神,桩里有几根细线,直接埋在地下12米深处,如果地质稍有移动,线就会移动,我们马上就知道情况不对了。”赵永全介绍。“晚上出现大雨和暴雨时,要穿上衣服睡觉,保持警惕,加强夜班巡逻和预警……”在安子坪村安置点的显要位置,墙上贴着预防地质灾害的安全告知书和明白卡十分显眼,“这些内容通俗易懂,老百姓很容易接受和记住。”

每年汛期,北川县都要求地质监测员写防灾日志。“7日晚到8日晚,我县将有一次明显的阵雨过程,村干部上岗履职,加强了监测……”在王清周的防灾日志上,每天的巡查情况都记录在案,“我们对灾情预警随时保持警惕。”

布上“千里眼”预警信息“同城速递”

□汪家山 黄云本报记者 任鸿 文/图

“铃、铃、铃……”8月9日凌晨5点49分,遂宁市船山区防汛办值班室电脑发出报警,大屏幕上西宁乡区域呈现显眼的红色。一旁的数据显示,该区域1小时内的降雨量已超过设定预警值,值班人员张静媛见状立即通过值班管理系统将预警信息“同城速递”到了相关的280余人的手机上。

“福光庙村七社舒加林家是危房,汛期一来,村上就通知他转移,收到预警信息后,幸好村干部又去现场通知其转移,没过多久,房子被雨淋垮了。”西宁乡党委书记奉宁告诉记者,8月9日当天,他收到了24条预警中心发来的信息,给指挥全乡防汛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去年,遂宁启用了山洪地质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其中包括“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今年是首次在汛期使用该系统。“系统很管用。”张静媛告诉记者,8月9日当天,自己通过一个系统就能实时监控水雨情、气象、国土等讯息,还可以和气象、国土等部门共享资讯,最重要的是,系统会自动报警。“这个系统就像‘千里眼\’,帮我们实时搜集数据,监控险情,一刻也不耽误。”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作用下,8月9日暴雨过境,遂宁市无一人因灾伤亡,无一座水库或堤防出险。

除此之外,遂宁市还在涪江流域布控了“千里眼”——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水位。

8月13日,记者在遂宁市防汛办监控室看到,屏幕上市内24处视频监控点将市内重点防汛部位一览无余。“动动鼠标就能将镜头360度旋转或拉近、拉远,及时查看水位情况。”工作人员说,所采集的影像资料也直接和“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联网,水位超过预设值后,系统也会自动报警。

不只是预警系统,记者了解到,不少简单实用的小办法也在汛期派上了用场。遂宁船山区自制了关于山洪灾害的宣传漫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山洪灾害情况下应该如何避险、转移、逃生等小知识;遂宁市防汛办在乡镇等地设立了178个简易雨量监测站,雨量过多时,监测人员会通过“大喇叭”报警;人工预警系统能及时将灾情通过手机发送给重点区域居民……

汛期 层层设防

本报讯 (游莉 曹鹏 记者钟晓晴)“据气象部门8日预报,8日傍晚到11日,我县有一次明显的降温降雨天气过程,雨量普遍中到大雨,部分地方暴雨……”8月8日下午3点,屏山县防汛办工作人员李模松照例收到了气象预报短信。

作为县防汛办的工作人员,李模松对这条信息,第一反应是向领导汇报,并立即作出发布预警短信到各乡镇主要、分管责任人,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人,重点防汛单位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预警责任人,各片区水位站责任人等;电话通知到各乡镇、各防汛部门,并随时关注监测站的情况。接到信息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正是明确了人员进行层层负责,因此在险情出现的时候,防汛信息渠道十分畅通,处置险情的效率非常高效。

燃放烟花报警“藏传呼”呼喊村民撤离

□耿冉 孟刚本报记者 陈建兵 文/图

8月8日17时30分,丹巴县东谷乡地质灾害监测员学加仁真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预计今晚20时至8月10日8时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请做好监测工作。”正因为提前收到了这条信息,8月9日凌晨2时发生的东谷乡泥石流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接到短信后,学加仁真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出门了,他负责二卡子沟的地质灾害监测,当他赶到监测点时,包村干部阿加太已到了那儿。一小时、两小时……天色渐渐暗下来,但并没有雨滴落下,“不知道今天会不会下雨?”学加仁真心里敲起了鼓,但不能有侥幸心理,刚想到这里,天边传来了一声闷雷,狂风暴雨瞬间降临。“快!你到沟上面去,我在下面监测,有什么情况‘藏传呼\’哈。”学加仁真边将手中的铜锣夹在腋下,边向沟下跑去,声音还在,人却已经没了影子……

雨中,学加仁真和阿加太以及其它沟的监测员们坚守在自己的监测点监测水位,9日凌晨1时58分,二卡子沟内水流出现断流,他们马上拿出手机报告正在乡政府办公室里值班的乡党委书记徐富智,徐富智根据所有监测点情况汇总,要求乡干部马上拉响手摇式警报,并要求在村里的监测员敲锣,燃放烟花报警。

雨夜里,警报声、铜锣声、烟花绽放声格外刺耳,乡干部们冲进村——依然用着“藏传呼”确认房中是否还有人,要求村民赶快撤离。经过多次确认后,确认藏寨中已没有人,干部们才匆匆撤离,这时大规模的泥石流奔流而至。“丹巴每年都会开展应急预案和救灾演练,而且每村都要发放预案表、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让村民们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丹巴县代理县长何文才说,丹巴县在今年汛期来临前专门组织15个乡镇及部分学校开展了“防、躲、跑”专项演练,明确了预警方式和安全撤离避让路线。

同时采取最土的敲锣、燃放烟花、手摇警报和人喊人(藏传呼)的方式预警,“让最土的方法发挥最好的作用。”丹巴县委书记杜德清说,土办法在这里最有用,因为大家最容易掌握,高科技的预警方法我们也非常需要,因为可以提前预知天气情况和地质结构的变化。

链接

藏传呼:当地语,意为大声呼唤的意思,在藏区一般用语气词“给嘿嘿”来呼唤同伴,以引起同伴的注意。

防汛随身带三宝对讲机手机加口哨

□本报记者 游飞

“报告,一切正常。”8月14日,虽然已经有连续五天没有下雨,但芦山县太平镇春光村董家沟组的地灾监测员郭开庆仍丝毫不敢放松,手里拿着一个对讲机,兜里揣着手机、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口哨,来到自家房屋后山上的地灾隐患点巡查。自从6月进入汛期以来,对讲机、手机和口哨,成了郭开庆随身携带的防汛三宝,连睡觉都放在身旁。

去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将郭开庆家背后的茨秋窝山腰摇开了一条宽10多厘米的裂缝,形成了崩塌隐患点。6月汛期来临,这个崩塌隐患点就成了重点观察的防汛隐患点,几乎是每隔一天,郭开庆都要爬行近500米,来查看裂缝是否增宽。在仔细查看这条裂缝没有出现新情况后,通过对讲机,郭开庆向镇政府汇报。在芦山,和郭开庆一样拥有对讲机的,还有其他350多名身在一线的地灾监测员。他们的对讲机都统一编号,每个号码对应着其所负责的地灾隐患点。“在今年7月几次大的暴雨,还有8月1日到3日的那场暴雨中,这个小小的对讲机都发挥了大作用。”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梁志富介绍,对讲平台是芦山县今年为更好地做好防汛工作而建设的,“以前暴雨预警,好几个人守着电话一个个通知监测员,需要一个多小时,难以及时通知到位。现在只要打开对讲机,几句话就可以通知到所有的地灾监测员。”

除了对讲机,只要有暴雨预警,芦山县气象局和国土局还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到每一位监测员的手机里。8月1日凌晨00:23,芦山县气象局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在郭开庆以及太平镇分管国土地灾防治的人大主席李子华的手机里,第一时间就收到了这条预警信息。收到信息后,李子华马上通过对讲机联系郭开庆,要求其所负责联络的周围五户村民“全部撤到临时避灾安置点”。收到指令,郭开庆冒着大雨出门,吹起挂在脖子上的口哨,挨家招呼着周围的五户村民,撤到了相对安全的临时避灾安置点。

梁志富说,“监测员有了对讲机、手机和口哨防汛三宝,遇到暴雨时防汛信息就能第一时间通知到每位村民。今年面对几次暴雨,芦山县没有出现一起地灾伤亡事故。”

新闻推荐

北川把做大增量和提升质量并举

本报讯(邹俊川)2月4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北川县提出,把做大增量和提升质量并举,在加快结构调整上开创新局面,打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去年,北川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特...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