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子沟“重生记”
□本报记者 邹俊川
“以后,再也不用到外面漂了。”看着院坝里停满了各地牌照的小车,杨华武感慨地说。
8月13日上午9点,北川县小寨子举行汶川地震后首次祭山会,沉寂六年多的小寨子沟五龙寨涌进大量游客。寨主杨华武站在寨门口,用羌族仪式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厨房里,厨师长刘作元从早上4点半就起了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
地震后,因为道路中断,曾经热闹的小寨子沟突然变得冷清。如今,这里的羌民将羌文化、生态、农业和旅游充分结合,重新吃上了“旅游饭”。小寨子沟景区正在重生。
沉寂六年,小寨子沟迎来发展机遇
“地震前两年,寨子生意红火,旺季时,会涌入3000多人,而沟里面只能接待1000人,很多人都只得打道回府。”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正河村村民刘作元仍显得有些兴奋。2002年,五龙寨开业。凭借一手好厨艺,刘作元当上了寨子的厨师长。“5·12”汶川特大地震,路断了,游客被挡在了外面,刘作元不得不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点零工。而杨华武组建的羌族民间艺术团不得不在绵阳和北川之间辗转。然而他心中一直揣着一个梦:重建五龙寨。
2013年1月,任禹路打通。从北川新县城到小寨子沟的时间从五六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路通了,杨华武感到小寨子沟马上要热闹了。另一方面,经历了去年的“7·9”洪灾,前往小寨子沟的道路地质状况相对更加稳定。此时,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村民,大家都坐不住了,恢复小寨子沟旅游的最佳时机到了。而杨华武有一个更大的雄心:把小寨子沟打造成北川5A级羌城旅游区的终点站。
四结合,小寨子沟走出重生路
灾后重建后,前往小寨子沟沿线崛起了吉娜羌寨、石椅羌寨等主打羌文化牌的羌寨。“小寨子沟会不会被人遗忘?”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杨华武的头脑里。
“只要将羌文化、生态、农业和旅游充分结合起来,小寨子沟的重生就有希望。”对于竞争,青片乡乡长何昌益显得很有底气:小寨子沟保存有最传统的羌族文化和原始村落,村民们仍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最纯正的羌族血缘。
去年9月,小寨子沟内的上五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记者在上五村海拔2100余米的青龙山上看到,成片的石碉房默默伫立着。经过文物专家考证,遗址分布面积为33万平方米,是北川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羌寨遗址。
2013年,小寨子沟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一级保护植物7种,负氧离子是大城市的几十倍;在五龙寨往沟内一座海拔3400多米的大山上,还隐藏着一片6万多亩的神秘原始草原。
与其他新建羌寨相比,小寨子沟硬件的瓶颈问题越来越凸显。为了实现高起点规划,西南科技大学的专家还对小寨子沟进行了系统地调研和规划。目前,以五龙寨为中心,正河村整合原天赐园、神树林、羌王寨等接待点,成立了60余户农户组成的马帮队;利用物种资源丰富、高山气候条件等独特优势,87户农户成立了北川插旗山野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山生态反季节蔬菜和名贵中药材,规模化培育驯化和种植了鹿耳韭、独活苔、蕨菜、羊肚菌、黄芹菜等数十种野生蔬菜。
羌族群众又吃上“旅游饭”
8月12日早上四点半,刘作元起床准备早餐。七点钟,厨房里已摆满了做好的馍、小菜和稀饭,现在,刘作元一个月的收入4000多元,妻子也在厨房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好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小寨子沟开沟后,村民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地震后,正合村村民苏培林主要种些玉米、土豆等作物,每年从土地上刨不出多少钱,现在他决定多种些蔬菜,“今后,城里的人来我们这里,可以吃到我们种的原生态蔬菜了。”
“几个月前,我们这儿全是灰尘,水电都不通。”刘作元指着修缮一新的羌楼告诉记者,得知开沟的消息,大家一起动手打扫卫生,修缮客房。一个月后,近百间客房被整理出来。
现在,小寨子沟9座较大规模羌寨已恢复了50%的接待能力。而在正河村,80%的村民直接吃上了“旅游饭”。
五龙寨旅游专业合作社章程里,有一条内容特别醒目:入股金在1万以下的村民,首先享受分红。“他们分红首先要达到当年的贷款利息,等满足了他们后,其他股东再分红。”杨华武说,我们首先要满足低收入家庭。
杨华武期待着,通过三五年的打造,在旅游高峰期时,这里每天能够接待上万游客。
新闻推荐
3天签订意向性购销合同4000余万元,销售额近180万元□本报记者刘佳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暨中华品牌博览会与“川货全国行·苏州站”活动落幕。三天时间,销售额近180万元,签订意向性购销...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