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羌文化 大学生编出羌语词典程序

四川日报 2013-08-09 15:23 大字

2013记录

八月盛夏,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羌族小伙陈许旻并没有返回家乡北川。白天,他忙着在校外实习,晚上回到宿舍,又赶紧投入羌语词典程序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从2011年进入清华大学以来,陈许旻和在京的4位羌族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开发出国内首套羌语词典程序,不仅得到广大网友的称赞,还获得众多民族语言专家的首肯。他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程序,把现有的羌语语料保存下来;同时希望对羌语感兴趣的人,通过这个程序学习并掌握羌语。”

□余如波

羌族小伙发出“英雄帖”

1992年出生的陈许旻,现在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虽是羌族人,高中时期的他却不会说羌语。“会羌语的人都在高山寨子里,我从小住在城区,接触羌文化的时间有限。”2010年12月,正在绵阳南山中学念高二的陈许旻被班级推荐参加演讲,本打算向周围的前辈请教羌语的问候方式,却失望地发现他们也不知道。他只好四处搜寻羌语书籍,向来自汶川的羌族朋友请教,“补修”羌语课程。

2011年农历十月初一,刚入大学的陈许旻与在京羌族朋友欢聚一堂,共庆羌历年的到来。当晚的歌舞表演使用了大量羌语,但大家只是模仿发音,并不明白具体的含义。这个现象引发了陈许旻的思索:“只有更多人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才能传承下去。我们是羌族人,理应掌握和推广本民族语言。”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他很快便萌生了编写羌语词典程序的想法。

于是,通过在羌历年晚会上认识的朋友,以及北川县文联副主席蝉西创建的“北川萨朗协会”QQ群,陈许旻正式发出“英雄帖”,很快便有不少人应征而来。

组成5人程序编写团队

最终,5位年轻人组成程序编写核心团队,他们均为在京羌族大学生。

“我们参考了《汉羌词典》和《羌语研究》,发现两本书区别明显。《羌语研究》主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羌语语料,《汉羌词典》则收录了许多传统羌语中不存在的新词,例如‘电视\’、‘沙发\’等。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以《羌语研究》作为底本,来确定录入程序的词条,并将词条对应的文字、发音、例句一并收入。”让陈许旻没想到的是,《羌语研究》的作者黄布凡、周发成获悉此事后,不仅慷慨允许团队成员任意使用书中的资料,还热心告知羌语整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团队成员根据所长进行了分工,5人团队中,陈许旻编写程序代码,来自平武的魏久乔在语言学领域把关,家住汶川赤布苏地区的董瑶负责录制发音。“我们身处不同的学校,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有空的时候就做一点自己的工作,然后添加到程序中。”就这样,词条、例句等内容如同集腋成裘一般汇聚起来,慢慢构成了词典程序的雏形。

2012年12月,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套羌语词典程序试用版诞生。目前,试用版词典实现了可拓展的搜索功能,能进行词条含义的显示和跳转,但暂未收入已经录制完成的羌语发音,因此一些网友表示“不会用”。不过,对于这种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民族语言推广的方式,大家都表示肯定和支持,还有网友根据他们的成果做出了手机应用。陈许旻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会添加读音、继续扩充词条量,甚至尝试汉羌互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魏久乔同样热情不减,表示若有可能,将尝试实地采集语料。

新闻推荐

省农业厅边查边改抓落实 工作成效要体现在田间地头

□王成栋本报记者陈岩许静田里严重锈蚀的搭架铁丝全部更换成防锈耐用的镀锌钢丝;一条3公里长的引水渠和4座蓄水池正在筹建中;新栽种的猕猴桃、枇杷、桃树品种经过专家的严格遴选和改良……绵阳市北...

北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北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