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心里装的是百姓

四川日报 2013-10-09 14:55 大字

——三名川报集团记者眼中的兰辉

□本报记者 吴璟

10月1日,北川羌城5A级景区首迎国庆长假。在新县城的巴拿恰,羌族传统舞蹈和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数万游客。“可惜,这个盛况他再也看不到了。”眼前的景象,让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社驻绵阳记者邹俊川心里的苦涩又增添了一分。“只要来北川,就情不自禁想起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从未离开的,是北川。”邹俊川说。

这个“他”,就是邹俊川曾多次采访的北川县副县长兰辉。

寻兰辉:几次采访被拒

今年5月23日下午,北川副县长兰辉因公殉职。消息传来,邹俊川第一时间奔赴北川。“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因为一天前,邹俊川还联系想要采访兰辉。

作为长期驻扎绵阳的记者,跑北川是家常便饭。“要采访兰辉真的不容易。”邹俊川说,几次去北川约兰辉做采访,都因兰辉太忙而拒绝了。甚至有几次都约好了采访时间,等他到达北川后,兰辉却下了乡,“他时时刻刻都在忙”。“长期在北川采访,我对北川干部工作的艰辛有深刻体会。”邹俊川说,在任禹路没有通车前,从北川关外到关内,必须翻越险象环生的擂禹路。路不远,只有三四十公里。但由于大部分路段都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即使越野车一个来回也要四个小时。夏季,路经常被洪水冲断,冬季则大雪封山。“为了北川关内近十万群众,北川的党员干部必须要随时准备翻越这样的山路。而兰辉在分管交通的三年多时间里,跑了20多万公里这样的路。如果没有满腔热情,一般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兰辉走后,邹俊川再次来到北川,采访兰辉的同事、普通百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起兰辉。“他们希望告诉大家,兰辉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邹俊川说,一句又一句大实话,让兰辉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这一次,我充分认识了兰辉。”

忆兰辉:他总是在路上

兰辉因公殉职后,第一时间奔赴北川的,还有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天府早报记者吴楚瞳。

5月23日下午4时30分,吴楚瞳接到来自北川的一条信息:“兰辉哥走了!”

“那时的北川,下起了雷阵雨,我的眼泪,也像雷阵雨一样飙落。”吴楚瞳说,她已记不清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兰辉的,“他,总是在路上。我在北川遇到他,他在路上;我打电话给他,他在路上; 接到他电话时,他还是在路上;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路上……”

多一次接触,就多一次感动。在吴楚瞳眼里,兰辉不仅是一位采访对象、一位优秀的基层干部,更是一位可敬的朋友。

此后,北川组织成立兰辉先进事迹报告团,吴楚瞳应邀成为报告团5名成员之一,也是唯一的媒体记者。

从北川县讲到绵阳市,从市级单位讲到省直机关,从四川讲到北京,连续22场报告会,记者眼里忙碌不停的兰辉,记者口中可敬可爱的兰辉,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曾有人问吴楚瞳,为什么愿意参加报告团?“我希望通过报告,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北川,真正的四川。”吴楚瞳说。

写兰辉:重走任禹路

兰辉因公殉职的消息在省内新闻圈里,激起了波澜。

他为什么殉职?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们再次走进北川。

这是《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第一次“认识”兰辉。“在此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他。”来到兰辉的家,王丹与他的亲人、同事、乡亲攀谈。重走一遍任禹路,真实还原兰辉生前的24小时。连续几天,王丹驻扎在北川采访。

兰辉为什么要选择奔波劳碌的生活?“这是我心里的疑问,相信也是读者心里的疑问。”王丹说,为寻答案,她花了两个晚上,翻看了兰辉5年来写下的文字。“翻看记录的点点滴滴,犹如一场心灵的对白。”

让王丹印象最深的是兰辉写给自己的一段话:“我珍惜荣誉,珍惜生命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我会在余下的日子中让每一天发光,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些文字让我感受到,兰辉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在推动北川的发展上,寄托在保护北川人的平安上。”王丹说。和她一样,到北川的每一名记者都这样要求自己——把听到的感人故事、鲜活细节、真切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兰辉,“这样的北川人,这样的基层干部,值得我们尊敬、怀念。”

新闻推荐

群众自发赶来当群众演员

电影《兰辉》在北川新县城取景拍摄本报讯(记者邹俊川)2月27日,电影《兰辉》在北川新县城取景拍摄,5000余名群众演员参加。虽是拍电影,但“送别兰辉”的感人场面,仍让不少北川干部群众和剧组工作人员感...

北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