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曲曲民谣颂党恩

绵阳日报 2013-06-28 03:12 大字

石椅羌寨的文化传承人母广元在北川可谓家喻户晓。五年间,他把“5·12”大地震的悲伤压在心底,满怀对党的感激,诗兴勃发,有感而发地创作民谣千余首,在羌寨山乡广为流传的多达百余首,其清新流畅、朗朗上口的民谣,鼓舞和感动了灾区群众,也成为灾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母广元利用各种平台大力传播感恩文化

感恩民谣如甘泉从心底汩汩流淌

“林茂果丰大筐小筐都装满/香喷喷醉得硕果笑红颜/喜盈盈挤进山外大市场/乐滋滋含笑数新钱……”望着漫山遍野黄澄澄、甜滋滋的枇杷,母广元老人兴趣盎然,一口气哼唱出了这首民谣,看着眼前的瑰丽景象及远山脚下被薄雾笼罩的“5·12”汶川地震博物馆,老人触景生情,感恩的话儿说不完。

在这位老人眼里,重建后的北川灾区是:“青枝吐嫩芽/鸟语嬉百花/到处青峰生辉/翠碧吐艳……”他说,家贫出孝子,苦难出诗篇,大灾之后的北川重建,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吉祥、欢乐和喜庆,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和信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已远远超过了我们所失去的。北川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变成淡雅隽永、催人泪下的文字。

在北川石椅羌寨,母广元创作的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谣被到处传诵,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主任陈华全指着拾级而上的一幢幢羌式吊脚楼感慨地说:“母大爷是我们寨子的宝贝,没有他的加盟,我们的灾后重建没有这么快,寨子的生活一天一个样,已远远超越震前水平,日子好过了,大家也喜欢听民谣,唱民谣,以感谢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祖国。”

感恩文化无处不在重生羌寨生机盎然

记者夜宿石椅羌寨,深深地感受到羌寨无处不在浓浓的羌文化和感恩文化。一大早,云淡风轻的羌寨便传来高亢而嘹亮的民谣:“如果没有风,云就不会动;如果没有雨水,鱼儿就不会游;如果没有太阳,月亮就不会发光;如果没有共产党,羌乡就没有今天……”长长的尾音在山谷激荡。这是母广元老人新近创作整理出的一首名为《如果》的民谣,站在写有“天赐石椅羌寨,神造火盆仙山”的寨门前,母广元精神焕发,高举着手臂划破薄雾,用地道的羌语一遍遍教授村民们传唱。“如果不是传承羌文化,也许我与老伴就没命了,是羌文化传承的使命挽救了我们!”母广元回忆说,北川“禹风诗社”的传统例会一般在每月的12日召开,雷打不动。5年前的“5·12”当天,因为受邀到青片河五龙寨传播羌文化,他请了假与老伴前往五龙寨。但他万万没料到,就那一瞬,整个北川县城就毁于一旦;与自己交情甚笃的“禹风诗社”60多名诗友从此阴阳相隔。

如今的石椅羌寨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陈华全深有感触地说:“母大爷年近七旬,又有退休工资,他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用不着如此辛苦,但为灾区的振兴发展,他硬是豁出去了。”

吼出羌人最强音展现独特羌文化

劫后余生,母广元把悲痛深埋心底,积极投身到“抢救羌族文化”的行列之中。震后第一个春节,CCTV在母广元暂住的擂鼓板房家中现场直播了专题片“羌家人的年夜饭”。这以后,在由他主持的很多场合和大型集会上,他都即兴地、用诗化般的语言鼓励大家。

五年来,小到普通百姓的简单婚礼,大到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世行行长、澳门特首、北川新县城整体移交、新北川开城、加拿大图腾柱的赠送安放仪式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都成为他传播羌文化的绝佳平台。这期间,他先后主持各类活动不下500场。多次的高规格迎来送往,连原省委书记、现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都对他刮目相看,称他为“老熟人”。

(本报记者 李方贵 文/图)

新闻推荐

2000余人奋力抢修“生命线”北川力保救灾物资运送和群众转移

本报讯截至昨(11)日上午,特大暴雨已造成北川23个乡镇126871人受灾,部分乡镇通讯、电力中断,关内6个乡镇仅能通过无线电台联系。目前,关内部分乡镇粮、油及燃油等物资出现紧缺现象,救灾形势比较严峻...

北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北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曲曲民谣颂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