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六化联动创新防震减灾机制
□邓军本报记者王守蕾
“5·12”特大地震有过血的教训,5年来,北川坚持地震监测“六化”联动模式,创建了基层防震减灾新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新格局。近日,北川被省政府认定为四川省首批防震减灾示范县之一。
目前,北川已建成了一套集地震监测中心、数据传输中心、震情会商中心于一体的多层面防震减灾综合技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北川及周边地区1.5级以上地震,地震发生10分钟内速报地震烈度及震中大体损失情况。自2013年1月15日以来,已对北川及周边地区M3.0级以上地震成功进行了预警6次。
宣传教育“多元化”
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的前提。为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北川将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多元化”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经过大力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提高防灾自救能力。
地震监测“网络化”
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北川根据国家、省、市的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在各级领导和省、市地震局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新建了地震监测中心、测震台、强震台、地下水监测站等“一中心九台站”和烈度速报系统,同时共享省、市台网数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系统,由此奠定了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实现了地震监测“网络化”。
对发生在县境内及周边2级以上地震,能够在5分钟内自动确定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大小),10分钟内速报地震烈度,可以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共享四川地震预警试验台网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北川电视地震预警。
抗震设防“法制化”
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保障。北川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行政审批,规划建设、地震、国土等部门分工协作,严格执法,确保修筑抗震牢固的工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抗震设防“法制化”。
应急准备“常态化”
应急救援准备是防震减灾的关键。北川在深入总结“5·12”特大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先后开展地震应急疏散讲座、演练达60余次,特别是对全县40所中小学校实现了应急疏散演练全覆盖。希望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带动一个片区,以提高全县各族人民在地震紧急关头的逃生、自救和互救能力。
灾后北川新建了抗震救灾物资储备库73个,新建应急避难场所26处,确保城乡居民在5分钟之内均能转移至安全地段;同时还加强电力、通信、交通、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配备应急抢险设备,确保震后快速恢复,实现全县应急准备“常态化”。
科研成果“实用化”
北川充分挖掘地震遗址资源潜力,走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产业结合之路,促进地震科研成果“实用化”。去年7月,北川通过与防灾科技学院联合办学,在北川建立了地震灾害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基地和培训中心,目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与深圳本斯公司共同研发了地震自救包等产品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系统在北川正式应用等,将全面推动北川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共筑共建“一体化”
北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将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即:“5个纳入”。各部门、各乡镇及社会公众把防震减灾当成生命工程来抓,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把村级联防组织的人员、经费、装备、待遇纳入保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调解员、法制宣传员、应急处突员、信息员、安全协管员、义务消防员、...
北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