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川:打造文化名片 传递奋进力量

绵阳日报 2013-01-07 03:51 大字

□何锦 本报记者 买金晓

巴拿恰是目前四川最大的特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整条街以展示北川羌族原生态文化和特色产品为主,汇聚羌绣、羌服、羌乐、古羌水墨漆、粗布家纺、山核桃工艺品、北川奇石以及本地土特产品等,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游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除了商业用途之外,商业街更是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羌绣、古羌茶艺等文化形式在商业街上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北川文化馆每周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间为90小时,平均每天的开馆时间约为13小时。周一至周日均设有免费服务项目,开展民族舞、拉丁舞、声乐、器乐、羌语、羌歌、羌族萨朗的教授、培训以及书法交流、美术交流、心理辅导、健身等活动。禹王桥边每天上午11:00,下午3:00,北川民间艺术团都会为民众带来民俗表演、婚俗展演;北川人自己打造的原生态民族歌舞剧《禹羌部落》在北川艺术中心的常态演出,打动了一批又一批游客,这部剧作成为北川文化旅游的又一张响亮招牌,又一个新北川的文化符号。

长期在文化战线工作的北川旅游局局长林川曾说过,“北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为新北川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作为一名北川人和北川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加倍努力,把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好、运营好,不仅使之成为回馈社会和报答各界的载体,同时能够让北川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成果。”

民俗博物馆 互动中体验羌族民俗文化

2013年新年伊始,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重建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按国家二级博物馆设计建设,位于北川新县城城市景观轴上,是新县城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展馆“厅”的概念,采用“村寨”的理念进行设计,整个结构表达的是“开河造田”的意蕴。馆内陈列展览主要分为历史篇、社会篇、文化篇三大部分,历史篇简要介绍羌族所经历的风雨沧桑;社会篇系统阐述羌族的社会生产、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宗教信仰,全景再现羌族的社会形态;文化篇生动演绎羌族丰富的人文文化,展示羌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再现羌族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体育。展馆以实物形态和大型场景复原相结合,并以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不同时代、地域、民俗特色,重点突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目前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500多件,涵盖了战国时期、汉朝、明朝、清朝等各朝代的陶器、羌绣,也有近现代的羊皮鼓和猴头帽,还包含了红军长征在北川战斗时使用的刀枪,其中100余件是地震前老北川民俗博物馆的藏品。

文物是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的基本支撑元素,而声光电技术则将这些元素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在三楼文化展区记者看到有专门设立的羌语学习区域,每一块地砖都对应着天花板上的每一个方格,方格上写着“妈妈”、“爸爸”、“太阳”、“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汉语词汇,只要踏上对应着“吉祥如意”的地砖,耳边就会响起“纳吉纳鲁”的羌语发音。

据介绍,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签订协议,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北川分馆。

北川图书馆

奋进北川的力量源泉

比邻民俗博物馆的是北川图书馆。图书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布局精美、功能齐全,有期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等近10个阅览室,拥有纸质藏书近16万册,电子书14万册,订阅期刊杂志379种,报刊89种,能同时容纳读者近2000人。

北川县图书馆馆长李春,这个在老北川图书馆废墟下顽强坚持三天三夜又三个小时才最终获救的“女强人”,在见到来探望的领导和同行时,第一句话就是:“请帮帮我,帮我重建北川图书馆!”

参与援建的山东德州市决定投资1409.8万元援建新的北川图书馆。同时,经美国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学曾蕾教授的牵线搭桥,荷兰克劳斯王子文化发展基金会决定提供10.5万欧元资助北川县图书馆重建地方特藏文献室。为此,副馆长唐成准备了详细资料,写成中文申请材料,尤其是关于北川20个板房乡村图书室的照片和材料深深打动了基金会的董事们。

如今,馆藏丰富、服务优质的北川图书馆已成为北川人民学习知识的好帮手和汲取进步力量的源泉。而图书馆也经常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为奋进中的北川人民提供精神食粮。

“非遗”陈列馆 守护精神家园

北川结合城镇广场、公园绿地、传统建筑物等公共活动空间综合布置,打造全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研究室、展览室、资料室、演出室和民间小作坊等,北川种类繁多的非遗在这里“安了家”。北川遗存了丰富的祭祀习俗、羌风民俗、乐舞技艺等文化遗产。目前“羌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等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羌戈大战”、“羌族萨朗”等15项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非遗中心收藏羌绣作品和各类文物250余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主题陈列馆。《回望羌山》、《羌山依旧》、《禹地羌风》、《羌山依然美丽》等一幅幅羌绣作品精美绝伦,云云鞋、羌族服饰、围腰、枕帕等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展出的作品中,有年逾八旬的羌族老阿妈翻山越岭送来的绣件,有北川羌族儿女在震后不顾生命危险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更有北川羌文化专家们冒着余震、泥石流的危险踏遍羌区的每一寸土地收集而来的,还有的是经过专家和羌族绣娘共同努力绣出的精品。

羌族文化生活馆 让羌绣走向世界

十几位绣娘全神贯注地飞针走线,引来游客无数。这是新县城“羌族生活文化馆”每天都在上演的画面。这里有羌绣的设计、生产、销售、培训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该馆从2011年开业以来,发展势头很好。2012年,其羌绣产值3800多万元,销售额达2300多万元,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已成为北川羌绣基地、北川中学羌绣课外实践基地,解决地震灾区人口就业800余人。

现在,羌绣是北川一张最为耀眼的文化名片,它的发展得到了四面八方的关注与支持——

在北川,有10余家企业参与羌绣的开发,他们还被请到苏州和成都学习,借鉴苏绣、蜀绣技艺。

研究机构、高校向羌绣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羌绣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活力。西科大、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等已与北川进行了实质性合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也应北川之邀,专门设计了100多个富有创意的绣品图案。

在北川的山东工业园内,占地50亩的羌绣园已经建成;在全国各地,喜爱羌绣的人们把它推广到大众的消费生活中,如今羌绣通过交易博览会已经走上了世界的艺术舞台……

新闻推荐

北川2000残疾人成功创业

本报讯“我现在凭本事挣钱,再也不是家里的累赘了。”北川男孩杨彬彬在他的汽车美容院前高兴地说。去年,北川县残联为在地震中高位截肢的杨彬彬找到两间位置不错的门面,又落实了1万元创业帮扶资金,帮...

北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