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制琴师”的追梦人生

绵阳日报 2021-01-03 08:30 大字

饶份友在调试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深受文人喜爱。古琴制作,似乎与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搭边“,然而安州区一位农民却凭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靠自学和摸索,历时四十余载,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

日前,记者走进安州区花荄镇长沟村,听农民“制琴师”饶份友讲述他与古琴的不解“琴”缘。

□陈建成高露珲本报记者安峥文/图

结缘古琴

走进饶份友的木工室,最显眼的便是那些整齐码放的许多木料。选料,是制作古琴的第一步。饶份友向记者介绍,桐木和杉木是做古琴的材料,买来后要让它自然干燥,一般都要等四五年。

“与古琴结缘最初源于少年时的一段记忆。”饶份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六七岁的他在昆明偶然听到有人弹奏古琴,那优雅高远的声音从此便定格在他的脑海中。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很静,听到很舒服,又比较高远……”饶份友回想起来,仿佛古琴的声音就在耳边回响。不过受当时物质条件所限,饶份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办法接触到古琴。

2013年,饶份友在四川音乐学院附近再次看到了古琴,“那把琴的声音让我魂牵梦绕,可6万元的价格却让我望而却步。”而这,也成为饶份友自己制琴的原动力。

自学制琴

饶份友制作古琴是从2014年开始的。从农民转行制琴师,饶份友除了以前学习的木工技能外一无所知,选什么木料、从哪里入手完全一片空白,失败成为了必然。

饶份友在网上查询到扬州一家古琴制造商很有名,电话打过去得知对方是工厂流水线制琴,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流程,他觉得不符合自己的学习要求,便放弃了。后来又打听到四川这边也有一些古琴大师,他也想过登门拜师学艺,可一想到古琴都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玩的,而自己只是一介农夫,害怕被拒绝被嘲笑,巨大的落差感让他心生退意,决定自己摸索、研究。

“网上那些传授的技艺,也只能参考,必须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饶份友告诉记者,在自学过程中,还是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至于手经常被划出血,漆滴到皮肤上导致过敏,这些在漫漫制琴路上都算小儿科了。

选材,打磨,上漆,调弦,合琴……古琴的制作过程周期冗长、枯燥而烦琐,制琴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才能制出“低音浑厚,中音醇正,高音清亮”的好琴。“一定要斫好琴”是饶份友对自己的要求。

没有老师教,饶份友只能自己加倍努力,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每一把琴我都打上记号,哪里多厚哪里多薄都记清楚,做成之后,哪里有问题就来找,最后做了几十把才基本上摸索出来。”

发声不对,重来;面板不好,重来;漆面不对,重来……制琴的每一步对于饶份友来说都要艰难跨过,他倾尽心力研究制琴,反复琢磨,只为古琴的泠泠清音。

“制琴的艰难一般人没法理解,只有自己知道那种心酸那种苦,可以说吃饭、睡觉都在想……”

古琴梦圆

2018年,第一把基本成型的古琴从饶份友手中完成,虽然有些不理想,但是仍然让他充满了成就感。“我找到绵阳的一位古琴老师试了下,他说总的来说还是要得,并给我指出哪里有问题哪里有毛病,但确实也是有毛病,就这样我就有点高兴。”

初次成功的喜悦让饶份友更加坚定了制琴的信心,历经6年,他陆续制作出30多把古琴,后期的一些成品已经得到了一些古琴爱好者的认可。

性格内向的饶份友朋友不多,除了吃饭睡觉,他大部分时间都扎在工作室里研究古琴制作。“一把古琴的制作时间差不多在两年左右,要把它做好确实不容易。”饶份友告诉记者,古琴制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古琴以及古琴制作,把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制琴更要懂琴,如今,饶份友开启了学琴之路,闲暇时也会轻抚一曲,聆听清雅高远的琴音。

从十六七岁的青春年少,到如今的年近花甲,四十余载的古琴梦想一朝圆梦。“如果没有古琴,我只能在家种地,不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精彩。”饶份友感叹道。

新闻推荐

绵阳安州区“三重视”助推旅游发展

今年以来,绵阳市安州区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监管工作,通过“三重视”助推区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重视“年夜饭...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