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有了主导产业“家门口”上班很幸福
□本报记者安峥
隆冬时节,天气寒冷。12月14日,安州区河清镇的王金兰提前半小时来到银柳临时基地大棚内,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左手拿起一束银柳,轻轻抖去枝条上的杂物,顺势递交右手并根据大小分类堆放,然后进行打捆。只见王金兰整理枝条的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干了没一会儿,王金兰额头便渗出了汗水。
整理好的银柳进行打捆后,集中放在场外浅水池里,准备运输到附近的加工基地去壳、染色,最后制成干花销售。在合作社工作半年多,从“零基础”变成“熟练工”,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这份工作让王金兰很有获得感,“每个月25号准时发工资,能多挣一点是一点。”
前些年,王金兰的丈夫和儿子相继患病去世,这对于一个普通农妇而言,无异于“天塌了”。没来合作社上班前,王金兰一直和儿媳、孙女生活在一起,靠着一亩三分田艰难生活。今年3月,她来到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安州区雨露花卉种植合作社打工,成了一名“上班族”。
“虽然累点儿,但工作稳定,每月有工资,可以补贴家用。”王金兰笑着说。现在的她,在合作社务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而指引她一步步走上就业增收路的,是七一村发展了2000多亩的银柳产业。
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河清镇七一村引进安州区雨露花卉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搞起了银柳花卉产业并建设花卉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就地务工的方式,增加村民收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引入银柳种植,最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项用工密集型产业,所有的步骤都需要人工,用工量大。加上银柳收割集中在年底,与传统农忙时间刚好错开,能更有效地实现村民收入最大化。”七一村第一书记杨森告诉记者,和王金兰一样,村上有30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其中不乏她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村上近6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天都会到合作社“上班”。“在这里上班,不仅能学到技术,年底还能分到大红包。合作社把我们当成一家人,感觉很温暖。”王金兰说。
“上个月工资发了4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王贵建非常自豪,并谈及了未来的畅想——延伸银柳产业链,2021年在村上建车间、冻库和染坊。“产值那还不得成倍翻!”王贵建笑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叶单丹李佳颖记者安峥)俗话说得好: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忘家乡话,天南地北人人夸。日前,安州娃儿登上了全省的...
安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