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安州”激荡乡村振兴强音

绵阳日报 2018-09-05 06:57 大字

俯瞰安州区花荄镇田野

初秋已至,酷暑虽未退去,但傍晚时节的微微凉风也带来丝丝秋意。

在安州区环湖碧荷园景区:3000亩荷塘里的荷花抢抓最后时机,竞相开放,一批又一批观光游客纷至沓来,让碧荷园生机盎然,美丽的荷花给当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农业福利。

娇艳荷花催生产业变革的背后,是安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安州坚定不移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区情实际,统筹推进乡村“六大建设”,围绕“五大振兴”,实施“八大行动”,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开创新局面。

砥砺奋进中,广袤的安州田野上升腾起新希望,激荡起全区乡村振兴大潮中的朵朵浪花。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8.9%,一幅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愈加清晰。

□本报记者李灵越/文魏代龙/图

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需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足“绣花功夫”。

安州明确路径: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一条种养生态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农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号角吹响,路径清晰。该区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创新增收机制,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你看,这些梨树、桃树长得这么好,谁能看出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日前,在安州区塔水镇七里村返乡创业农民钟建平投资的农业产业基地,钟建平望着满园黄灿灿的梨子,满怀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从之前闲置的“荒山野地”,到如今占地400余亩、预计年产值达960万元的农业产业基地,钟建平的成功创业,得益于安州区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盘活“沉睡”在阡陌间的土地资本,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直以来,围绕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安州探索出“1234”土地利用模式,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利用资源优势、创办经营主体等形式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如果说“盘活”闲置土地铸就发展动能,农旅结合则化为“双翼”。

安州还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和经营“能人”返乡创业,加大对返乡人员发展种养殖、循环农业、旅游产业等的扶持标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罗浮山度假区、花城果乡、幸福七里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引进壹森文化中国(绵阳)科技城农业科技博览园项目;枫香村、桥木村、两河村、齐心村获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掘金于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8月30日,安州区永河镇金花村。顶着艳阳,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排列,瓜果飘香。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村民王益华忙得满头大汗,埋下身子施肥、除草。

“有了乡村振兴战略鼓舞,大伙儿干劲更足了。现在,村里有1000多亩地种作物,西瓜、番茄、葡萄应有尽有,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余元,日子是越过越兴旺。”金花村党支部书记、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兴全笑着说。

乡村振兴,振兴什么?解决好“产业兴旺”至关重要。

近年来,安州牢牢抓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核心,积极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品质、做响市场品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个。

一直以来,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着力优化

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粮油、畜禽水产、中药材、林果、蔬菜、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水稻种子、优质禽蛋、优质魔芋、优质厚朴四大主导产品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增强产业品牌创建意识,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6个;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为了保证不让资金缺乏绊住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的脚步,该区还结合实际,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快“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如今,一座座新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在安州农村大地纵横交织,护航各大农业产业基地强势崛起。

人和村美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

青山绿水、亮丽田园。走进安州区沸水镇枫香村,刚到村头,就能看见几十幅绚丽多彩的簸箕画,极吸引眼球。这些簸箕画上有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材,有村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场景。

继续往前,16间风格别致的集装箱便映入眼帘。这是当地打造的网红民宿——“安驿·箱几”,依托天台山和枫香村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将工业文明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居体系。

“这里专门设置了文创区,是全区乡村文创示范基地之一。”沸水镇镇长吴明明说,文创区引入了省内文学、音乐、艺术的创意创作资源,不仅为民宿增强了“看点”,也让周边村民都能畅享文化红利,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在安州,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基因”的举动不胜枚举——

去年以来,由安州区委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启动了以桑枣镇文化站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示范点”和“十里文化圈”建设。不仅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也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

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制定出台相关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要点,将产业发展与村容村貌提升结合起来,围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等重点方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描绘出乡村之美。并且,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推出了一批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群众认同的美丽乡村。

如今,安州建成省级“四好村”7个,市级“四好村”24个,市级幸福美丽新村158个。桑枣镇红牌村“玫瑰新村”、乐兴镇白云村“猕猴桃果园”、塔水镇七里村“葡萄乐园”等特色村落在安州大地遍地开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已然成为现实。

“大地律动是春声,乡村振兴正当时。”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秋收的脚步,让我们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托起安州的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安州税务局“三字诀”推进自然人税收管理

本报讯(陈代蓉记者许星)为切实发挥机构改革后“非接触式”办税的新合力,安州区税务局瞄准扣缴义务人报税需求,以提供更加高效...

安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安州区,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