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厚积薄发 跑出发展“加速度”——从“双11”看绵阳市电商产业发展(上)

绵阳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 本报记者 郑悦 邓雪琳 李灵越

据市电商办统计数据显示,“双11”当天,绵阳市依托食哈哈、九洲科瑞、长虹智易家等本土平台,实现网络销售额6.22亿元,同比增长35.5%,居全省第二位。

对于这一数据,市电商办主任周晓并不惊讶。“经过多年的厉兵秣马,绵阳电商早就有了薄发的实力和底气。”他说,“双11”成绩单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绵阳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这个“一号工程”后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从打造特色电商平台,到推动全企入网,再到电商产业集聚发展,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从境内到境外,绵阳市掀起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新高潮,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电商产业正迸发着惊人的潜力,孕育着无限未来。

从线下到线上全企入网格局日趋明晰

“以前绵阳米粉只能在店里吃到,现在网上也能买到了。11号那天,我们在淘宝的旗舰店卖出了好几千单。”江油小愚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主要把绵阳米粉、江油肥肠等特色食品搬上网来卖,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不仅卖出了好价格,还能提升绵阳特色美食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将“绵阳造”产品卖上网,正是绵阳市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的一个趋势。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中,绵阳市深入开展“全域电商、全企入网”,积极引导鼓励市内大型商场、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餐饮企业、工业企业、特色农企等建立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吹响了电商发展的集结号。截至目前,全市电商平台企业已达50余家,电商应用企业3400余家,企业及个人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超万个。

电商企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得益于全市上下为其营造的宽松环境与浓厚氛围。为吸引和培育电商企业,绵阳市积极建立电子商务重点企业库,确定和培育100户以上重点企业,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为了培育电商人才,启动了万名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全面构建了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电商人才孵化培训机制。针对融资等难题,成立了总金额达5亿元的专项资金,为电商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服务,推动绵阳市全企入网发展格局日趋明晰。

从城市到农村各行各业插上“云翅膀”

11月13日,安县兴仁乡长沟村的村淘合伙人曾玲玲为邻居代买的洗衣机到货了,比商场便宜200多元,邻居高兴,她也很高兴。

曾玲玲是安县兴仁乡长沟村人。2015年8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入驻安县,点燃了她扎根农村、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梦想。同年9月,她建立了长沟村村淘站,商品主要是当地土特产,首日便实现交易额70余万元,成为了全县名副其实的“大单王”。

今年“双11”,曾玲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确认土特产库存、走访村民制作购物清单、打包商品发货,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曾玲玲却倍感幸福,她告诉记者:“我的梦想是让更多‘绵阳造\’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做喜欢的事情再忙也是幸福的。”

像曾玲玲这样的村淘合伙人在绵阳还有很多。去年以来,绵阳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拿出“真金白银”,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推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点覆盖到每一个村,通过“借力引智”,吸引了京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中国邮政、哈哈农庄等全国和本地电商企业,竞相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农村电商网络已基本形成——建成县级服务中心9个,乡村服务站773个,农村企业及个人新开设网店300余个,有效推动了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

当农村电商风生水起之时,反观城市,插上互联网翅膀“上线”的已不仅仅是实体商品,更有人员、服务、技术……

依托“互联网+”,绵阳市文化、农业、工业、旅游、教育、医疗等特色产业同样插上了“云翅膀”:建设文化产业“网上商城”,搭建起藏羌文化产业走廊网络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网络直播查酒驾 绵阳交警变“网红”

8月9日,绵阳安州区交警胡勇,手持自拍杆网络直播查酒驾“大家好,我是绵阳市安州区交警大队秀水中队中队长胡勇,现在我们处于安州区友谊桥路段,正在进行酒驾检查执法行动……”9日下午1点37分,新浪认证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