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靶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讯(张敏 记者 安峥 文/图)笔直宽阔的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记者近日走进乐兴镇文明村,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大为振奋。“村上依托合作社与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今年摘掉‘省级贫困村\’的穷帽指日可待。”村支书胡志刚告诉记者。
顺着村委会旁边的村组干道来到文明村六组的集体林地中,雄鸡啼鸣的“喔喔”声此起彼伏,近2000只土鸡在竹影下悠闲踱步,时不时来到山坡上的玉米地里觅食。这是今年5月成立的“文明村土鸡养殖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由第一书记牵头,党员周冬林、佘定勇作为致富带头示范户,引导贫困户参与养殖、到合作社务工。12户贫困户为第一批入股贫困户,其中7户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采取从合作社赊销鸡苗的形式发展养殖,5户无养殖能力的通过合作社代养机制增加收入。4组的李本华这次就赊了30只鸡苗回去养殖,“通过这种模式,贫困户们年增收2、3000余元不是梦。”胡志刚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帮忙的赵富军说道:“我利用农闲的时间在养鸡合作社工作,每月也有1500元的收入”。如今的合作社,能够长期为2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光是这一项打工收入都可以帮助其脱离贫困线。
今年以来,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胡志刚面对今年计划脱贫39户的任务,暗暗发愁——文明村作为乐兴镇唯一的省级贫困村,全村有1291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850余人,劳动力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便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要致富,先修路”,胡志刚坦言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基础设施抓好了,才能留得住致富能人”。近两年,文明村通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00余万元,修建沟渠12550米,硬化道路2.093公里,整修塘堰2口,整修提灌站6处,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文明村村民彭才慧告诉记者:“道路好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光景不会再现了”。作为依靠农作物种植的村庄来说,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大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提供了条件。彭才慧笑了笑指着正在自己田间“工作”的收割机说:“以前收割水稻,4—5家人的男女老少齐上阵,还得用时半个月才能收完;如今请一个收割机,一家人的粮食一天就收完了。”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产业集约成片发展提供了基础。今年,文明村将全村已整修好的堰塘流转给养殖大户,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更能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率。伴随着水产养殖落地的,还有该村的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项目,到时候村民只用通过向种植大户流转耕地或闲置林地,便可以增加收入;有劳动力的家庭还可以就近务工。
谈及下一步文明村发展规划,胡志刚笑着说:“文明村将把握美丽新村项目和文化阵地建设项目落地的机遇,进一步加强村组小型生产便道建设,着力提升村级风貌建设,营造有文化底蕴的村级文化宣传氛围。”
新闻推荐
绵阳市公安局关于第四届科博会期间城区部分道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的通告
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定于2016年9月21日至24日在绵阳举行。为确保科博会顺利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