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撑起致富梦——安县连片扶贫开发纪实
村民在采摘成熟的黄秋葵
□席珍奎 唐巍 刘菊 本报记者 钟述强
13日清晨,晨曦微露。安县桑枣镇干柏村7组的山坡上,村民张恩红和七八个妇女有说有笑,忙着采摘黄秋葵。“每公斤可以卖到16元,比我们预想的效益好得多!”张恩红高兴得合不拢嘴,背上青绿的背篓里,装满了金灿灿的黄秋葵。
今年初,安县在桑枣镇干柏、跳石、石佛3个村集中连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以“花”式农业为载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在5000亩核桃基地的空余空间种植黄秋葵,增加群众收入。
近年来,安县以整村连片扶贫开发为载体,重点对山区沿线8个乡镇76个重点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推动产业发展。
连片开发 增强产业造血功能
这几天,乐兴镇新光村村民晋良贵心里乐开了花,10余亩猕猴桃成熟在即,每天都有外地客商前来洽谈生意。
新光村地属丘陵,坡地多,坝田少。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前年儿子考入大学,晋良贵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2012年,安县“整村连片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开始实施,乐兴镇新光村、双河村、白云村、青龙村、团心村等村被列入猕猴桃基地建设带,晋良贵成为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整地、购苗、架杆都有补助,大伙栽种的积极性非常高!”晋良贵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他家今年预计产1万斤猕猴桃,按每斤5元算,收入5万元,扣除成本,可赚两万元。
为加速产业扶贫步伐,安县还将合作社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合作社人才、技术、模式、机制等优势,增强产业化扶贫竞争力和带动力,帮助贫困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门。
去年,安县确定以永河镇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金花村、五泉村贫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在强有力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下,金花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350亩无滴膜竹结构大棚、50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育苗连栋大棚以及配套的排灌渠系建设,种植蔬菜面积达到6080亩。自打跟合作社学了种菜,易斌家4亩地今年已赚5万元。“如果还能流转到土地,我还要多建几个棚子!”易斌说。
完善机制 构建“扶贫”大格局
近年来,安县积极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规划,整合资金,让当地农民自主选择扶贫项目,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模式,根据自然环境相同,产业类型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在整片、整乡、整流域甚至整县推进上谋划扶贫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
同时,以扶贫重点乡镇和村组为平台向周边乡村辐射,以重点连片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建立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前的扶贫就是‘撒胡椒面儿\’,效果不明显。现在的‘整体推进\’方式,扶贫开发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强,老百姓更容易得到实惠。”安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荣琳向记者介绍。
在搞好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安县深入开展“拉、帮、带、联、培”五种定点帮扶机制,落实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122个单位,结合“挂、包、帮”工作,积极开展“万名党员爱心献基层,接受群众再教育”、龙头企业“结对子”等定点扶贫活动,对重点村实行定点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个列入规划的贫困村都有领导联系、都有单位帮扶、都有干部驻村。
整村推进“推”出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在产业扶贫的同时,安县围绕改善示范村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重点实施了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和院落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改扩建村道18.0912公里,新建道路15.67公里,维修整治埝塘13口,修建200立方米饮水池1口,安装饮水管网1500米,新修河道堡坎600米,硬化沟渠2106米,修复堤防1200米,建设人饮入户工程150户,建设漫水桥3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扶贫帮助,产业项目村里“三通”状况明显改善,100%以上的家庭都完成了电力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话使用率达到98%,广电光纤通村率100%;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5%。
强有力的措施,“真金白银”的投入,使昔日的“穷窝窝”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以较大提升,提高了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19)日上午,临园口汉龙人行天桥上,一位老太太独自在行走时中暑倒地,市交警直属一大队一中队执勤民警发现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周围群众也自发加入救援队伍。在120急救车赶到之前,市民和交警...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