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不是“笑话” 仁寿县北斗镇大桥初中 胡文彬

眉山日报 2018-09-22 07:24 大字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启蒙。”这样说来,语文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是有思想的人。我也认为,只有成熟的充分的思想准备武装起来的头脑,才有迸发激情的能量,才有点燃思想火花的闪光,才有可以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才可以做老师。

几个月前,上初一的课,其中有一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备课的时候,看课本翻“教参”,总觉得有好几处的解释和翻译都有点“好笑”,特别是把作者“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归结为作者的“怀才不遇”。

教材当中像这样的东西很多,尤其是高中教材。比如《锦瑟》《荷塘月色》《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等,其中的《滕王阁序》,只是第一段文字的注释,我就发现至少有四处存疑。然而,教师基本都被教材所绑架,思想不起来,所以被迫跟着教材去闹笑话。

我们来看看入选高中教材的《兰亭集序》吧。

这是一篇别有魅力的文学作品,其对于生命的感悟是前所未有的。而《教师教学用书》却把“死生亦大矣”作为全文的主旨,并说:“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文意,便是作者的高远处。”

如果说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死生亦大矣”,是古人云,我亦云,那么《兰亭集序》还有什么写作和表达的必要呢?王羲之感慨再三,好不容易悟出来一个古人早就明白的陈道理,做一篇旧文章,又怎么能使之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呢?他深深触动于兰亭盛会,挥毫泼洒,成就了书法上也同样著名的《兰亭序》。其对生命的意义的惊醒,对死生的顿悟,深情厚感汇聚成一股生命的情愫,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而那一笔一画都是生命跳跃的音符。他的文和字都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就在于他弹奏出了生命最真实的和谐音。实际上,《兰亭集序》的魅力就是生命的魅力。

就《兰亭集序》而言,在王羲之看来,尽管人生目的不同,人生方式各异,但因为“俯仰一世”,光阴短暂,所以古今众生“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之后要感慨;“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还是感慨,更感慨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也感慨“死生亦大矣”。

这些感慨是不是太多了?因此,作者说:“岂不痛哉!”

一语破的,并以此收结第二段内容,作者的人生主张锋芒毕露:人生何必感慨太多!

尤其面对“老”,“期于尽”,更不能“死生亦大矣”。如果这样,那“岂不痛哉”!

不能“死生亦大”,不能像孔圣人那么说。死算什么,过分地看重“死生”要不得。

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他们居然“若合一契”,因此“后之览者”“未尝不临文嗟悼”,为其感而嗟,为其叹而悼。

过分看重“死生”要不得,“一死生”,“齐彭殇”也要不得,因为人们“固知”那是“虚诞”,是“妄作”,是虚无主义的消极人生态度。

那该怎样正面看待“死生”呢?

这才是本文的“高远处”。作者的观点含蓄在首段“人之相与”时的“信可乐”中,那就是——“极视听之娱”。视“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视“清流激湍、“天朗气清”。听“一觞一咏”,听相与之少长群贤“畅叙幽情”,听“惠风”过处,微妙万籁。

把生命贴近大自然,融进大自然,去关注,去热爱,去拥有。享受生命就是享受视听之娱,活“乐”了,死也就无憾了,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慨了。

正是深深地透视了自然的法则,参省了自然规律,他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怕“后之览者”也“临文嗟悼”。如果那样,岂不“悲夫”!

作者认为,人之所“之”会“尽”,思想会老,感情会老,生命会老。这很自然,但他们不一定都会消逝。只要有曾经的思想、曾经的感情留在文中,留在纸上,留给后人,给人以警醒感悟,能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让“后之览者”不要“若合一契”似的空嗟漫叹,那就算“死生”得值了。这也就是《兰亭集序》留给人的启迪和震撼。所以作者最后强调“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在人们都容易“一致”的思想情趣中,在可能一样的感慨时,如果览之,“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将有何感于此文呢?说具体点,那就是:

一、只有看重生,好好活,才不会感慨死。

二、不要感慨太多,要常葆思想青春,感情愉快。

三、视听为乐,相与为乐。活着就是快乐,活着就是幸福,死也不冤枉。

总之,本文写作的思想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它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告诉后人“我”的生命观,以与“昔人”或“古人”相区别。同时强调这不是“一契”,而是另类,是完全不同的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真切感悟。其对生命的态度是庄严的、豁达的、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教师用书”所说的,是“低沉的”、“难以苛求的”。它不是对士大夫阶级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而是否定,是批判。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政治眼光去审视和体察魏晋士人。因为他们处在兵连祸结、动荡不安、极度腐败的政治背景中,早就把生命的重心转向了老庄哲学的清静无为、自在逍遥。伴随着他们心境需求而产生的玄学之气、清谈之风,不纯粹是生命堕落的悲歌,而或是心灵调节的润滑剂。它有时展现给我们的是崭新的人生观,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

“修锲事”本身是对生命的尊重。当年的悠悠曲水送来的不是沉浊的黄汤,而是生命的美酒。不是腐烂的喟叹,而是脉脉的幽情。

对这篇文章的重新理解,是不是觉得更有思想启蒙的意味呢?这样的理解,这样的思想练习多了,你和你教育的孩子们会不会更多一点理趣义趣和情趣呢?把这样的文章读好了,生命觉悟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也就改变了。

新闻推荐

贯彻实施《公路法》 支撑引领地方发展

本报讯(记者梁昊)9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晓丽、宋仕祥率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莅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贯...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