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落一户 持续巩固 ——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彭山篇

眉山日报 2017-05-22 07:07 大字
建成的义和乡猕猴桃文化广场。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这一年,彭山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的目标,上下联动,主动作为,全区实现精准减贫4067户11788人,所有减贫人口全部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川省“1超6有”标准,脱贫攻坚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都有所提升。

如何保持脱贫成果,让脱贫户不返贫?今年,彭山区继续巩固提升,确保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35个市县级贫困村稳定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产业带动 整乡推进大脱贫

走进彭山区义和乡悦园村,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两边,种植了成片的猕猴桃。“目前猕猴桃正在疏果套袋,再过3个月的时间,这里近4000亩的猕猴桃就将成熟上市。”该村“第一书记”向征告诉记者,猕猴桃是当地的特色产业,靠着发展猕猴桃产业,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66户210人降低到2015年年底的33户93人,并于2016年年底全部脱贫。

处于彭山区双凤水库尾水区的悦园村,辖区内没有一条自然河流。缺水不仅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更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减产。2009年,该村在区委、区政府以及乡里的指导下,多方调研,决定在当地试种需水少、市场价高的猕猴桃。2011年,该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猕猴桃1200余亩。

“要想富首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种猕猴桃就是一种探索和实践。”向征说。事实证明,悦园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猕猴桃需要两年的生长时间,两年后开始初挂果,第三年开始进入盛产期。“猕猴桃亩产在1200—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20元来算,每亩的产值2万元以上,比种植传统作物高出不少。”向征说。

为了更好地发展猕猴桃产业,当地政府又投资硬化生产道路、新建沟渠、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并组织猕猴桃种植培训……如今的悦园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近4000亩,村里30%的农民成了农场业主,大多数村民都从事着与猕猴桃相关的工作。

“以悦园、杨庙两村为主产地,全乡将发展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同时,猕猴桃文化广场也已经投用。”义和乡副乡长杨魁锋介绍,猕猴桃文化广场集猕猴桃种植、现代农业观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是当地更好地推荐猕猴桃,推进一三产业融合的新实践。

巩固提升 健全脱贫长效机制

今年,彭山区继续巩固提升,确保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35个市县级贫困村稳定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户不返贫,首先要巩固民生,做好教育、医疗、住房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让脱贫户生活有保障。”彭山区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说。

彭山区脱贫户脱贫不脱政策,到2020年前,全区4067户脱贫户适龄在园幼儿可免除保教费(保育费和教育费),中职生每人每期给予500元补助,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其次,彭山区脱贫户实施“先医疗,后结算”政策,县域内进行看病医疗的脱贫户,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10%;在住房方面,彭山区利用省级财政扶贫项目,整合区财政资金,对危房进行维修、加固或重建,根据安置方式的不同,给予安置户不同标准的补助。

产业、就业、兜底……今年,彭山区抓住脱贫关键词,健全脱贫长效增收机制。该区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财政扶贫、兜底扶贫、金融扶贫、机关扶贫、光伏扶贫、社会扶贫八个方面,积极动员,集中力量,巩固脱贫。

为了提高脱贫精准度,彭山区正在建立***成效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力争在本月月底启动运行。通过实施扶贫资金、项目线上监管,定期汇总分析精确识别,资金精准使用、项目精准实施等,做到脱贫对象进出可追溯、扶贫资金项目可检测、群众收入变化可追踪。

新闻推荐

支部建在产业链 示范引领促发展 ——改革就在我们身边⑨

本报记者李幸党的建设如何摆脱“两张皮”,谋发展与抓党建如何有效契合?近年来,眉山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深化改革新要求,瞄准“供给侧”,跳出党建抓党建,围绕发展抓党建,以“红色先锋”引领全域绿...

彭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山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