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文化生生不息

眉山日报 2021-05-22 04:14 大字

□钱云华

文化是眉山的立世之本,文字记载中的眉山,是中华文化历史中的一颗明星。文化是眉山的立世之根,千百年来,眉山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至今。

远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眉山人氏孙长儒在境内的修文乡建设和家图书楼,藏书丰富,服务区域辐射到很远的地方。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唐僖宗亲自书写“书楼”二字,授牌褒奖,昭示全国。眉山人读书之风由之盛行,传承至今,历代不衰。

时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知州赵惠芽派员从江宁(今南京)购回大量经史子集图书,置于三苏祠内的云屿楼,无偿供给本地教师学生和市民阅读,以续眉山人民读书好学之风。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乡人王元春在眉山县城大北街开办一家名为“怀春堂”的图书店,销售部分中外书籍。不久,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受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的影响,一批白话文的图书在眉山逐渐面市,给眉山读书人注入了新鲜文化血液,其时读书之人聚增,读书之风更盛。不久,“怀源堂”“协盛堂”“怀远斋”“新民书社”“集益图书社”“国华图书公司”“新远商店”等图书店如雨后春笋相继在眉山城乡建立,大量图书或售、或租或免费阅读,极大地满足了眉山文化的发展和眉山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抗战爆发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1938年初,中共四川省委指派徐集森同志到眉山,充实眉山党组织工作,重点抓眉山革命文化运动。在中共眉山特支的领导下,配合抗战的革命文化组织读书会成立,在眉山城内主要地段,开设了文化图书社和专用书摊,发行《新华日报》和革命进步书刊。在学校发动进步青年组成了“团结抗敌剧团”“铁血剧社”等团体组织,分别在城市、农村上演抗日街头剧。国民党眉山县党部以各种理由进行干扰,他们封杀进步书刊的发行,禁止在城区的十字口、丁字口墙栏张贴《新华日报》,甚至暗中从事破坏活动。但是,中共眉山特支发展的青年党员周克庄、邱薄冰、李公表等,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将眉山革命文化发扬光大,向民族大众化方向纵深发展。

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许多单位南下内迁,进步青年刘鲁华在上海开办的燎原书店迁到成都,这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书店,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在成都正常营业。中共眉山特支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派员联系将其搬迁到眉山城内大北街,取名“跋涉书店”,为了突出其地位,不久又搬迁到城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南街,恢复原名“燎原书店”。为了牢固地把握这个文化阵地,中共党员宋文彬出任经理,爱国青年林德辩出任股东会主席,中共党员丰村夫妇任店员。该书店先后经销宣传全面抗日的书刊,代读者征订《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全民抗战》《梁红玉》等刊物杂志,批发革命图书《下层》《侧面》等,一时间,眉山革命文化图书市场空前繁荣,不仅满足了眉山人民对抗战革命文化的精神需求,还影响到了外地,周边不少地市县的阅读爱好者,纷纷到眉山采购图书。

眉山的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波澜壮阔、激情高昂发展的,究其原因,这有无法割断的历史渊源。眉山是一个文化脉络清晰、历史沉淀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文化是眉山的根。眉山文化,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眉山市召开河湖长制、防汛减灾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水利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莉)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水利工作决策部署,安排部署眉山市河湖长制、防汛减灾、两项改革...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