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名普查 绘就一张立体化地图

四川日报 2016-04-29 08:04 大字

∥观潮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第一次地名普查。30多年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展开◎

◎本次普查将把文字和图形信息等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标绘地名普查成果图,并对城镇化进程中有地无名、有名无地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有一天,你来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城市。刚走出火车站,一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着当地地图。你输入目的地地址,电子地图不仅显示出前往的具体路线,还把目的地的实景图呈现在你面前,那条街的曾用名、历史、具体地理位置、周边配套信息、邮编……有关信息一一呈现。

现在,你对目的地是不是感觉不再陌生,甚至有些许“亲切”?

这样的场景离你并不遥远。按照计划,通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数据准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完善的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到那时,上述场景只不过是地图的一种便民运用。事实上,由于数据更精确、涵盖面更广,电子地图在行政、军事等领域也将发挥诸多作用。”乐山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毛文全说。

你住在赵家坝还是“亚特兰蒂斯”

市民小飞最近去了成都市某郊县,目的地是一个叫“亚特兰蒂斯”的小区。“一个小县城,居然有两个亚特兰蒂斯,而且分明不是分期开发的同一楼盘。我把车停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旁,望着手机地图上显示的当前所在位置‘赵家坝\’,感觉风中凌乱。”小飞感叹。

“亚特兰蒂斯”是柏拉图描绘的一个古文明大陆。小飞认为:“赵家坝”和“亚特兰蒂斯”对应了土里土气和洋气神秘,在中国不少市场,洋气仍比土气有杀伤力。

这种杀伤力在地名的使用上表现特别突出。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数据,近30年时间里,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

3月22日,民政部表态,针对“大、洋、怪、重”以及对居民造成不便的名字,尤其是“损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名称,将重点清理“道路、桥梁、建筑和居民区的违规地名”。

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中,外省某地发现了一条叫做“黄泉路”的路名。该路在一所高校附近。“别人一问,你家娃娃在哪个位置读书,有哪个好说我娃娃就在黄泉路附近上学?”一位民政干部表示,这样的地名着实让人汗颜。“通过这一轮普查,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符实、地名译写不准确、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省民政厅副厅长刘家鹏表示。

准确普查专业队伍+三件“法宝”

江苏速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王晨描左手一个GPS手持机,右手一个平板终端,如同记者一般在各个街头行走,为地名普查做外业调查。

王晨记得,4月7日,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业务培训班在眉山开班,可容纳150人的会议室还在后排加了不少板凳,“这个很专业,必须认真听才搞得懂。”当天,参会人员拿到了三样东西:GPS手持机、平板终端、一个软件。

手持机比较准确,确切的地点如加油站、某某村委会就用它定位,平板机可利用现成图纸确定地理位置,比较适合住宅小区这种比较大、又难以确定具体的经纬度等数值的地方。“碰到地名不知道或者有争议的,我们还会打开这两个机器,找到当地老人录音、录像,请他们确定这个地方究竟叫什么名字。”王晨介绍。

地名普查,绝不仅仅是对区划名称、街道名称的简单统计。靠着三件“法宝”,全省的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将被全方位记录。

2015年起,四川省地名普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了更专业、更规范地做好地名普查工作,各地通过服务外包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普查公司。截至3月底,全省完成招标工作的县区达122个,乐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外业调查工作。

打开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一张A4大的纸张上共有20多项表格,还有图片等信息。仅名称这个表格就包括汉字、民族文字、罗马字母拼写、昵称、别名、曾用名等,这些信息共同支撑了立体化地图。目前,乐山、遂宁等地已经完成了地名成果表填写等工作。

地名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

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原来叫做“赵家坝”的地方逐步变成了“亚特兰蒂斯”们,“赵家坝”从此成为有名无地的一个地名。与此同时,一些原来的“XX田坎”也变成了“银杏大道附近那条路”,变成了有地无名的一个地方。以乐山为例,目前就有超过1000个地名在城镇化进程中变得有地无名或者有名无地。

“名者,所以别物也。你一句话里很难不出现地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饶广祥认为,名字存在意义就是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一些重名较多的,如滨江路之类的名字可能会在通用名前加上专有名以示区别。如果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名字则可能会更名。除了“黄泉路”这样与老百姓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路名,还有诸如“灭羌路”之类可能含有不良意义的道路。这些道路经过基层申报,征求社会意见,再经过专家论证后向社会公告,最后将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更改名字。

毛文全介绍,如果是已经正式更名的地点,会将原来的名字及其来历以及相关情况做成档案封存起来。“地名也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地名中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在里面,是一代人,甚至很多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普查是手段,成果是目的。要通过普查形成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成果,如地名信息化建设、地名基础研究、地名土著编撰、地名文化保护和地名公共服务等。”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杨成文表示,除了立体化地图,还将形成地名目录、地名词典、地方志等成果。

●相关阅读

今年将完成80%地名普查任务

规范11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本报讯 4月25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今年四川省将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总量80%的任务。

本次普查内容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普查目标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规范地理实体名称是此次普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普查将对有地无名但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同时,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以及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副实,地名译写不准确、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

此次普查结束后,民政部门将利用地名普查成果,编撰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实现地名普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计划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刘星本版制图 卢浩

新闻推荐

铸“红盾春雷行动”执法品牌 做公平市场秩序“守护神”

治虚假强维权“红盾春雷行动2016”完美收官与“红盾春雷行动2015”相比,今年案件查办的各项指标均有大幅上升,其中,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4559件,同比上升121.67%;案值25047.89万元,同比上升127.35%;处罚金...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