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轮明月,升起在嘉陵江畔

广安日报 2015-11-13 04:26 大字

□王春雁

(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诗人赵野说,不读诗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老童说,人生犹如负重登山,无酒,不欢。无诗,是没有月的夜晚。

于是,一轮明月,穿过秋水长天,升起在嘉陵江畔。驾一袭江风,照亮人世间不朽的失眠,以及不眠的伤痕。

(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童,名曰童光辉,出生嘉陵江畔,应该喝过嘉陵江水,所以,灵秀睿智。老童喜山,经常《向山》,所以敦厚仁慈。

老童一面在嘉陵江边摸爬滚打,一面常于《独白》中《向山》问月。这,就注定了老童既是仁者,又是智者,还是诗人。

只是,这轮高冷的明月,曾经滑过大唐的天空。

(三)

《向山》是老童继《骚酒》、《看见》、《独白》、《煮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古体诗集力作。全诗充满对自然的向往,对人性的练达,对历史的拷问,对现实的忧患和对未来的执著,字里行间闪烁着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的火花。

如果说诗歌是一轮明月,老童已在《向山》中巧执玉手,向婵娟借得三寸月光。

一寸月光洒向麦田的故园。放眼稻菽之上,洪波涌起。沿途斑斓的色彩,正徐徐拉开乡村的盛世。

走进家园,视野一派充盈:“天下果实秋日熟/武胜桔子入诗书/白坪辽阔遍地红/人心不收画宏图”《桔子红了》,“日照梯田上碧峰/月随蛙声送归人”《泥汉坪》,“鸟唱山歌回/风送稻花飞”《望新月》。

作家沈从文认为:“城市是民族文化的

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更直接指出:“公路修到哪里,原生态文化就消失到哪里。”话虽偏颇,却耐人寻味。而老童的笔触始终紧扣原始与淳朴,编织心灵的净土,唤醒人性的回归。自然山水与家园情结越过楼宇跃然纸上,铺成一幅朴素的山村风情画面。

在这个乡村的大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芦花飘落”的西溪,“弱水三千是最美”的东湖,“日照梯田上碧峰”的泥汉坪,“白坪辽阔遍地红”的最美乡村,“青禾转眼谷子黄”的田园景致,“嘉陵水煮渣渣鱼/三巴汤里洪波涌”的武胜民风民俗。美好的故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情怀,牵动的岂止是天涯游子的衷肠。

一寸月光拨开历史的烟云。凝望结痂之处,光芒流淌。那些深埋的故事,正穿过厚重的文脉,擦亮世人惺忪迷蒙的眼神。

只见月光下,撒落一地历史的碎片:“大海汹涌连春秋/百年作证说故旧/北洋水师开天梦/不免日俄鬼子羞”(《环海记》),“泰山从此小天下/英雄过后可通神”(《泰山》),“才高八斗轻大宋/艺绝百代重婵娟”(《眉山》)。

如果歌德“既是阿尔卑斯山上的宙斯,又带有德国普通老百姓身上的俗气”(恩格斯语),老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俨然一位游走天下的诗者,虽迈开农夫的步履,顶立的却是一颗思想者的头颅。他用这双脚测试过嘉陵江的水温,丈量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时候,老童饱尝过沿口的渣渣鱼、老翁的麻糖和白坪的桔子,然后涉江而去。时而行走在现实的边缘,时而拐进历史的深处,头顶永远飘荡一朵祥云,那是从地底下升起的一缕文脉和诗意。

来到《威海》,先不说海的辽阔,而是向人们诉说“北洋水师百年恨”的遗憾;面对《蓬莱》,竟发出“秦皇汉武总断魂”的喟叹;经过《青岛》,总想起“崂山道士图破壁”的故事;拜谒《孔府》,不由发出“一人立言永不休/一部论语万世传”的唏嘘;登临《泰山》,方知“封禅本是为封人”的用意;走进《秋雨锦官城》,也会不忘“遥想东坡短松冈”;哪怕是一方岩石,也会引起诗人无尽的思绪,“上前轻叩问一声/宋元金戈在哪里”(《问岩》)。

就这样,诗人走到哪里,思索就在哪里,诗歌就在哪里。诗的触须虽紧抓传统意象,却又常常融入新诗的元素,超越各种节制与表象。看山不一定是山,写海不一定是海。犹如平地起风雷,于平淡处挖掘厚重的历史底蕴,在现实中洞察社会的人文情怀。在这个意义上,称老童为真正的文化诗人或者学者诗人,一点也不应该过分。

一寸月光煮茶伴酒付东篱。踟蹰寻常巷陌,独依危栏。望断天涯路,饮尽人世间的那份旷达与禅意。

请看:“落英缤纷入眼来/清词半阕半花朵”(《春日西溪岸边有感偶成之三》),“但得八万诗/换来半枝梅”(《把酒醉》),“闹市尘嚣咫尺近/如坐深山只听蝉”(《夏日西溪岸柳荫下乘风纳凉听蝉》),“足下风声起/心境花木生”(《走草》)。

如果说诗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徘徊,或者在历史深处穿越,在红尘万象中摆渡,那是一种入世的情怀,一种执著的追求,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一点,在老童的家园情结和历史视野中已然看到了。

但是,诗人老童并不执拗于执著,并不纠结于得失。有时,或许是为了一种更大的视野,他宁愿选择放下。这就使得老童的很多诗歌在良知之上多了一份人生的豁达和个中的况味。“我欲结庐伴修竹/只与兰菊听松声”、“邀约山水乐/相看两不厌”、“我欲种菊田畴间/温酒煮茶只随心”、“观鱼观虾观自在/半坡半庙半成佛”……这些闲适恬淡的心声,这颗宁静淡泊的心志,无不让人顿生“名利九天外,物我两相忘”的感慨和禅境。

(四)

走进《向山》,三寸月光,分外皎洁,却仍然难掩“赠别的星辉”。那些点点星光常藏头露面,或朋友砥砺,或同学祈愿,或同侪共勉,或后生提携,虽说不上“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曼妙,却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点缀着诗国《向山》的天空。

“高山仰止举目亲/志存鲲鹏万里行”(《赠高部长志坚贤弟》),“当年同窗丹桂香/而今题诗写风流”(《中秋蓉城会友人》),“友朋相邀叙人生/举杯面对话蹉跎”(《甲午中秋节与友人西溪河边赏月》)。点点滴滴的火花,现场即兴的题赠,无不闪烁着友情的澄澈和人性的光芒。

(五)

老童是颇具诗人气质的诗人,拥有充满诗意的人生。诚如他自己在《诗意行走》的前言所感:“读诗、写诗于我而言,是生活的过程,是生命的部分。而边走边写,则是我思想

激扬震荡的一种记录。”这在因物欲横流而日益浮躁虚脱的社会环境下,能坚守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纯净诗心,的确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难怪老童的诗歌总是纯正地道,犹如上好老窖,沾唇便醉。读老童的诗歌,就像在跟农夫谈庄稼和粮食,跟文学教授谈《诗经》和《楚辞》。包括《向山》这部新古体诗集,除了看到古树绽放的新芽,我们更多读到的还是老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和高峻的体验。譬如,“历史总记英雄面/烟云过后听沙鸥”、“当年陶罐装天下/如今残片漏秋风”、“陶潜当初爱静夜/总怕林鸟唤日出”……没有敏锐的生活触须、深刻的社会洞见和丰盈沉淀的人生历练,是闪烁不出这些智慧与哲思火花的。

古体诗《向山》讲究传统精髓的传承,包括意象境界、引典用据、含蓄凝练、韵律词工,又适当引进时代的活水,注入与时俱进的脉动,跨越一道道篱笆与高墙。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超越,最后,融会贯通。有人说,老童是在把古体诗当作新诗来写,把新诗当作宋词元曲来写,这话不无道理。

老童做过官,做过宣传部长、报社总编,包括现在的广安市文联主席,但其诗并无仕途的气息,更不言铜臭与腐腥。相反,老童的诗歌根植大地,情系苍生,大悲悯,大襟怀。一出手就清晰自然,大气洒脱,纵横捭阖,意境深远,直击社会的节点和民生的疼痛。“唐时乐天说炭翁/千年悲悯古今同/江边偶遇麻糖老/半块麦芽入口中/满脸秋霜满头雪/两手枯黄两手空……只愿轻松回村里/放下买卖听春风”(《嘉陵江边遇乡人老翁卖麻糖》),每一个词汇,总是连接着最底层最普遍最脆弱的神经末梢。

(六)

具有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

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

而文学,抚慰生命的痛楚,点燃灵魂的佛光。

感谢诗歌,让老童痛并快乐着。岁月的跫音,已随涛声远去。

月亮出来的时候,嘉陵江畔正笼罩一派淡淡的雾霭,那是挥之不去的诗意。

我们知道,老童还在路上。

新闻推荐

部门携手 紧张有序 ——2011德阳高考直击

交警部门对重点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工作人员正在对进入考室的学生实施安检。今年的端午节对于高三学生程莹来说很特别,吃完香甜的粽子,第二天就要投入到紧张的高考中去。而像程莹一样,今年全市共有18...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