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自来水“建得起也用得起”

四川日报 2019-04-02 07:19 大字

“以前一吨水要三块六,现在降到了两块五,便宜多了。”3月31日中午,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京东村的贫困群众秦永金正忙着淘米洗菜。,让农村自来水“建得起也用得起”。

两年前,秦永金家接上自来水。但较高的水价,让他一度找出扁担和水桶下山挑水。如今,他家快要生锈的水龙头再次流淌出清水。这背后,有哪些故事?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成本高企水厂运营不起村民使用不起

京东村海拔落差有近600米,当初修建水厂时,水源确定为村里半山腰上一口80多米深的深水井。

“抽水、提灌、加压、输配水都需要大量的电力。又因为管网太长,每年跑冒滴漏的水量占了五分之一还多,这些都是成本。”京东村村主任左茂林介绍,水厂投入运行后,季度电费最高达到了2900元。同时,村里专门聘请了两位村民负责水管巡查维修和水厂管理,每季度开支最少4500元。综合测算下来,京东村水厂每个季度的开支接近8000元。

同时,依据当地物价部门核准,终端水价为3.6元/立方米,远高于前锋区城区。但即便是这个价格,水厂所收取的水费,还不到开支一半,依然面临长期亏损的窘境。左茂林说,村民大会也曾为此争论过,“保持现状,水厂办不下去;不降价,老百姓用不起 。”

京东村的现象在四川省并不少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受限于四川多山地形以及用水户相对分散的现实,各地农村自来水厂不同程度面临水价高企的压力。

“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全省农村自来水厂能够保本的不到两成,盈利的就更少。”前述负责人举例,在眉山市洪雅县,全县8个农村集中供水厂(站)中,只有位于柳江古镇的一个水厂实现了盈利。

供水一体化城镇水厂“以强带弱”降成本

如何缓解矛盾?

去年,前锋区开始着手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强带弱”,即用盈利和管护能力较强的城镇水厂帮扶农村自来水厂,同时,启动全区农村自来水厂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中的损耗。

按照这个思路,前锋区成立区级供水公司,把全区划分成5个供水片区,每个片区内的水厂实现“一套人马,一支队伍,一套财务”联合经营。其中,京东村水厂划入观塘镇供水片区。

“由于场镇上人口就有两万多人,水厂效益还比较好。”观塘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划定片区后,区域内共有16个农村自来水厂和一个城镇水厂。

效果如何?前述观塘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片区制实施后,原场镇自来水厂的8个维修管护工人就能覆盖各村水厂运管,仅此一项就节约岗位近30个,每月全片区节约开支两万元左右。

同时,依托既有场镇水厂的技术力量,片区内各农村自来水厂先后启动技术改造。“重点是减少输配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前锋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改造完成后,观塘片区输配水损耗下降六成以上。

“这两项政策实施后,水厂成本降了四成左右,去年底,京东村的水价开始下调。”左茂林说,此外,片区内水厂实现财务一体化,整体计算盈亏,个别村水厂一定范围内的亏损已能承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更新运管技术,把水价再往下降。”前锋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农村供水市场如何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吴平近年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进入高投入、高标准、广覆盖的快速发展期,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强调因地制宜、因...

洪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洪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