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39年的“老黄牛” 全市检察机关“初心铭志 使命铸检”系列报道之五

眉山日报 2019-10-13 07:09 大字

工作中的李玉良。(资料图片)

李玉良

今年是我在丹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的第39个年头。作为一名检察人,回忆起这段从检时光,让我庆幸和感动的是始终如一的检察情怀,以及自己为检察事业付出的青春、梦想与无怨无悔。

八十年代筚路蓝缕

开启丹棱检察事业新篇章

1980年3月,我从部队复员来到丹棱县检察院,成为院里的12名干警之一。那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区,12名干警分散于公安局和法院给我们腾出的3间办公室和几张简陋的桌椅,而交通工具也仅有几辆自行车,出去办案想要骑上这自行车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常常步行外出办案;最希望的就是有公交车,但若要去到很偏远的乡村,就需要自己走着去,最远的一次我们走了9个小时。

1983年,丹棱县检察院终于在北街修建起了自己的办公大楼,二楼是办公区,一楼和三楼则是检察干警的住宿区,为奋斗在检察一线却无住所的检察干警提供住宿休息的地方,而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晚上,干警们常常为案子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对方从宿舍喊出来一起讨论,大家是那么的不知疲倦。这是因为建院之初,有不少干警是退伍转业军人,对检察工作知之甚少。同时,院里也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每名干警都是身兼数职,像我就曾经兼任过经济检察科、法纪科、批捕科科员,以及办公室打字员和公诉科书记员。

但这些都抵挡不住我们求知的步伐。在丹棱县检察院恢复重建后第一任检察长宋儒林的谆谆教导下,全院干警不断地学习摸索,不少人考取了法律专业文凭,获得法律(检察)专业证书。虽然忙碌,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迅速成长,最终一步步成长为业务骨干。

困境中坚守初心

时刻不忘检察情怀

从检39年来,我也遇到过困难和挫折。1988年到1991年,在经济检察科工作的我,面临着女儿刚出生,没有时间去照顾妻女的难题,但我依旧坚持全身心投入办案,跑遍了青海、甘肃、山东、北京等地,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很少。

但就在我办案的关键时期,却遭到“办案不力”的指责,被调离经济检察科。那个时候,算是我遇到的一个坎。但我心头坦荡,不怕质疑。首先我相信组织,会把事情查清楚;其次我相信自己在办案中秉公执法客观公正,没有徇私舞弊;相信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些,就是我面对质疑最大的底气。很快,组织就查明了情况,让我继续跟进案子,最终把案子办成了铁案。

说实在的,有几次机会,我可以离开检察机关到别的单位,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检察机关,因为我有一种深深的检察情怀。头顶上的国徽在我心中的分量很重,我一辈子都不会给头上的国徽抹黑。所以,我以院为家,这就是我不想离开的重要原因。

“船”即将到岸

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还有不到100天我就要退休了,但要是让我坐在办公室等着退休,不是我的性格。所以在丹棱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县上的乡村振兴工作组,与村“两委”就狮子村如何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进行沟通协调,争取让狮子村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为狮子村的发展献策献力的同时,我也不忘身为检察干警的职责,定期在村里开展“扫黑除恶”“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呵护未成年人在阳光下成长”等法治宣讲,为村民详细解读检察机关的职能,收集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群众树立法治思维,并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每次与村民摆谈,我都会自豪地说:“你好,我是检察院的李玉良”。

我希望用我们这一辈的故事激励年轻的检察人,让新一代检察干警能够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责和司法为民的承诺,诠释出作为检察干警的敬业奉献精神,谱写新时代的检察梦。

(注:作者系丹棱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新闻推荐

曾被遗忘的角落 今成甜蜜幸福村

幸福村以前的房屋。(杨培珍摄)鹰嘴岩。夫妻树。□本报记者林茂春破旧的农房一半是茅草屋一半是瓦房,烂田埂边杂草丛生,低矮的...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